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作者: 端木埰 〔清代〕
绿树阴浓锁翠烟,小庭清润雨余天。
绕阶初息溜涓涓。
有约不来人欲倦,喜晴相躁鹊争喧。
趁凉移坐小窗前。
白话文翻译:
在浓密的绿树阴影下,锁住了青翠的烟雾,小庭院在雨后显得清润。
小溪水绕着台阶轻轻流淌。
约定的人没有来,心中渐渐感到疲倦;在晴好的天气里,我又因雀鸟的喧闹而心烦。
趁着凉爽,我移坐到小窗前。
注释:
- 绿树阴浓: 形容树木繁茂,遮挡了阳光,形成浓密的阴影。
- 锁翠烟: “锁”字形象地描绘了树阴如同锁住了青翠的景象。
- 小庭清润: 雨后的庭院显得格外清新湿润。
- 溜涓涓: 形容小溪水缓缓流淌的声音。
- 有约不来: 指期待的人未能如约而至。
- 喜晴相躁: 在晴天时,心情却因外界的喧哗而感到浮躁。
- 趁凉移坐: 利用凉爽的时光,改变坐的位置。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端木埰,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其作品多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雨后晴天,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内心的细腻情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情感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开篇“绿树阴浓锁翠烟”,就描绘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环境,树木的青翠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小庭院雨后清润的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舒畅。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提到“有约不来人欲倦”,这句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落感,表达了对未能如约而至的朋友的期盼与失望。随后“喜晴相躁鹊争喧”,在晴朗的天气里,外界的喧闹与自己内心的烦躁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
最后,诗人选择“趁凉移坐小窗前”,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主动把握,诗人在凉爽的环境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整首词营造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蕴含着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现了清代文人的风采与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绿树阴浓锁翠烟”:描绘了浓密的树荫和青翠的景色,创造出清凉的环境。
- “小庭清润雨余天”:雨后的小庭院显得清新湿润,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 “绕阶初息溜涓涓”:小溪水轻轻流淌,给环境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 “有约不来人欲倦”:期待的人没有出现,心情逐渐感到疲倦。
- “喜晴相躁鹊争喧”:晴天的到来却因为外界的喧哗而感到烦躁。
- “趁凉移坐小窗前”:诗人选择在凉爽的环境中寻求内心的安宁。
-
修辞手法:
- 比喻: “锁翠烟”比喻树影如同锁住了美丽的景色。
- 拟人: “鹊争喧”形象地描绘了鸟儿的争鸣,赋予了生命的活力。
- 对仗: 诗句之间结构整齐,形成对比。
-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象,表现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期盼,展现了对友谊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充分体现了清代文人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绿树: 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小庭: 代表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
- 溜涓涓: 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静谧的氛围。
- 鹊: 代表着人际之间的联系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绿树阴浓锁翠烟”中的“锁”字用来比喻什么?
A. 锁住景色
B. 锁住时间
C. 锁住记忆 -
诗人对“有约不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喜悦
C. 无所谓 -
整首诗的情绪基调是什么?
A. 悲伤
B. 宁静
C. 激昂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端木埰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但在表现手法上,李清照更注重情感的细腻刻画,而端木埰则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融入了个人的思考与期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