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观》

时间: 2025-01-10 22:10:57

西巘林峦擅一城,渺然飞观入青冥。

于湖数字题华栋,阳朔千山献画屏。

境胜小诗难写尽,天寒薄酒易吹醒。

独游不恨无人语,满壑松声可细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山观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西巘林峦擅一城,
渺然飞观入青冥。
于湖数字题华栋,
阳朔千山献画屏。
境胜小诗难写尽,
天寒薄酒易吹醒。
独游不恨无人语,
满壑松声可细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边的山峦如同一座城市,远远望去,飞翔的视野直入青天。在湖面上,题写的华丽建筑映入眼帘,阳朔的千山如同一幅画屏。这里的美景,虽小诗难以尽述,天寒之际,薄酒容易让我清醒。独自游荡,不觉得孤独无人言语,满山的松声可以细细聆听。

注释:

  • 西巘:指西边的山峦。
  • 渺然:渺小而遥远的样子。
  • 飞观:高处所见的景象。
  • 华栋:华丽的建筑。
  • 阳朔:地名,因山水而闻名。
  • 境胜:环境胜美。
  • 薄酒:指酒量少。
  • 满壑:满山的意思。
  • 松声:松树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澹水,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豪放,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与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刘克庄游历阳朔时,受到美丽自然景色的启发,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孤独游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千山观》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在游历的过程中,深切体验到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幅山水画,更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的开头便以“西巘林峦擅一城”引入,展现出壮丽的山川,诗人用“渺然飞观入青冥”描绘出高远的视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广阔的自然之中。

接下来的“于湖数字题华栋”,让人联想起湖面上倒映的华丽建筑,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阳朔的千山被比作画屏,更加突显了景色的美丽与诗意。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内心的平和。“境胜小诗难写尽”暗示了无论诗歌多么精妙,依然无法完全表达眼前的美景;而“天寒薄酒易吹醒”则是诗人对寒冷环境的反思,薄酒让他更加清醒,仿佛能更好地感知周围的美。

最后两句“独游不恨无人语,满壑松声可细听”更是升华了主题,尽管身边无人,但大自然的声音如松声可以让人深思,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传达出一种淡然、自在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巘林峦擅一城:描绘西边的山峦壮丽如城。
  2. 渺然飞观入青冥:远望高飞的景象,融入青空。
  3. 于湖数字题华栋:湖面上题写华美的建筑。
  4. 阳朔千山献画屏:阳朔千山如同画屏展现。
  5. 境胜小诗难写尽:美景虽胜,难以在小诗中表达。
  6. 天寒薄酒易吹醒:寒冷的天,薄酒容易让人清醒。
  7. 独游不恨无人语:独自游荡不觉得寂寞。
  8. 满壑松声可细听:满山的松声可以静静聆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朔的千山比作画屏,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如“境胜小诗”和“天寒薄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松声仿佛在诉说,生动传达自然的声音。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孤独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山峦:象征壮丽与稳定。
  2. :代表宁静与清澈。
  3. 华栋:体现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4. 松声: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杜甫
    b) 刘克庄
    c)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地名是哪个? a) 西安
    b) 阳朔
    c) 杭州

  3. “满壑松声可细听”意指什么? a) 大自然的声音
    b)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c) 诗人对酒的思考

答案:

  1. b) 刘克庄
  2. b) 阳朔
  3. a) 大自然的声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维
  •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王维:刘克庄的《千山观》侧重于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在《山中问答》中则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与哲思。两者作品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