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
时间: 2025-02-04 15:27: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雨洗空台榭莹。
下尽珠帘寒未定。
花开花落几番晴,
春欲竟。愁未醒。
池面杏花红透影。
一纸短书言不尽。
明月清风还记省。
玉楼香断又添香,
闲展兴。临好景。
心似乱萍何处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雨过后,台榭被洗净而显得晶莹剔透。雨水落尽,珠帘仍然飘动,寒意未曾完全消散。花开花落,经历了几次晴天,春天快要结束了,但心中的愁绪仍未醒来。池塘面上,杏花的红色在水中映出倒影。一封短信表达不尽的情感。明月和清风让我回忆起曾经的美好。玉楼的香气已断,但又添了新的香气,闲适地欣赏着美景。然而我的心情却如同散乱的萍草,不知该何去何从。
注释:
- 宿雨:指的是前一夜的雨。
- 台榭:指楼台、亭阁。
- 珠帘:指用珠子做成的帘子,形容华美。
- 杏花:春天盛开的花,象征着青春与美好。
- 一纸短书:一封简短的信。
- 玉楼:指华丽的楼阁。
- 香断:香气散去,暗指失去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令,生于宋代,具体生卒年不详。他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天仙子》创作于春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美好往昔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与失去的感伤。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矛盾。
诗歌鉴赏:
《天仙子》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力。全词以春雨后的景象为引子,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却又带有愁绪的画面。开篇“宿雨洗空台榭莹”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而湿润的环境,表现出春雨的洗礼和台榭的晶莹。同时,诗人用“花开花落几番晴”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无常,暗示了春天的短暂与美好即将逝去。
诗中“愁未醒”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尽管外界的美景令人陶醉,心中的愁绪却难以释怀。“一纸短书言不尽”更是表现了情感的复杂与无法言表,短书虽简,却承载了无尽的思念与牵挂。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池面杏花红透影”展示了自然的美丽,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最后“心似乱萍何处整”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心中无所依附的孤独感和对未来的迷茫显露无遗。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象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既美丽又哀伤的春天画面,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失去的惋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宿雨洗空台榭莹:春雨过后,台榭经过洗礼显得清新剔透。
- 下尽珠帘寒未定:雨水落尽,珠帘收起,寒意依旧未消。
- 花开花落几番晴:花儿开了又落,经历了几次晴天。
- 春欲竟。愁未醒:春天即将结束,而心中的愁绪仍未醒悟。
- 池面杏花红透影:池塘的水面映出杏花的红色影子。
- 一纸短书言不尽:一封简短的信却表达不完心中的情感。
- 明月清风还记省:明亮的月光和清风让我想起往日的美好。
- 玉楼香断又添香:华丽的楼阁香气已断,但又增添了新的香气。
- 闲展兴。临好景:悠闲地欣赏美景,却又感到惆怅。
- 心似乱萍何处整:心情如同散乱的浮萍,不知该如何整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似乱萍”,将心情比喻为漂浮的萍草,形象且生动。
- 对仗:整首词讲究音韵对仗,增强了词的韵律美。
- 拟人:如“愁未醒”,赋予愁绪以人的情感,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珍视和对过往美好的怀念,同时流露出对失去的惋惜与无奈,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之间的微妙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宿雨:象征着过去的困扰或忧愁。
- 珠帘:象征着华丽和美好,同时也隐含着隔阂。
- 杏花:代表青春、美好与希望。
- 明月:象征着思念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宿雨洗空台榭莹”中的“宿雨”指的是什么? A. 前一夜的雨
B. 今夜的雨
C. 夏天的雨
D. 秋天的雨 -
“心似乱萍”中的“乱萍”比喻什么? A. 人生的无常
B. 心情的纠结
C. 美好的回忆
D. 自然的变化 -
诗中提到的“玉楼香断”指的是什么? A. 失去的爱情
B. 过去的美好
C. 生活的烦恼
D. 自然的香气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愁苦,情感更加细腻。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月亮的思念与人事常变,情感更加宏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赵令生平及其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