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歌》

时间: 2025-04-27 00:56:39

先取巴塘向北行,军威直到藏王城。

雪山回首低如屋,喜见荒原春草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凯歌
作者: 张鹏翮 〔清代〕
先取巴塘向北行,
军威直到藏王城。
雪山回首低如屋,
喜见荒原春草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首先从巴塘出发向北行进,
军队的威势直逼藏王城。
回首望去,雪山低得像屋顶一样,
高兴地看到荒原上春草已然生长。

注释:

字词注释:

  • 巴塘:地名,位于四川省西部,接近藏区。
  • 军威:军队的威势,指军队的实力和气势。
  • 藏王城:指藏族的王城,象征着藏族的权力中心。
  • 雪山低如屋:形容雪山在远处看起来低矮,给人一种亲切感。
  • 荒原春草生:荒凉的原野上春天的草已经开始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典故解析:
该诗虽不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藏王城”隐含着对藏族文化和历史的尊重,表达了诗人对藏区的赞美与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鹏翮,清代诗人,生于清代中期,活跃于诗坛,以描写边疆风物和军旅生活著称,作品常反映出对民族团结和国家强盛的渴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加强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北上行军的壮丽景象,传递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渴望。

诗歌鉴赏:

《凯歌》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边疆征战的豪迈气概。开篇“先取巴塘向北行”,既是行军的起点,又象征着对未知的探索。接着,“军威直到藏王城”,展现出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决心,读者可以感受到那种紧迫而又豪壮的气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雪山回首低如屋”的描写,表现出一种亲切而近人的情感,雪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峰,而是如同家一般的存在,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这种转变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一句“喜见荒原春草生”,更是点睛之笔,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降临。荒原的春草生长,寓意着战斗后的和平与繁荣,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整首诗不仅是对边疆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国家强盛、民族团结的深切期盼,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取巴塘向北行”:开篇点明行军目的地,为诗作奠定了背景。
  • “军威直到藏王城”:形象地描绘了军队的威武气势,显示了对敌人威胁的自信。
  • “雪山回首低如屋”:通过比喻手法,拉近了雪山的距离,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感。
  • “喜见荒原春草生”:以春草的生长象征新生与希望,传达出乐观的情感基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山低如屋”,用屋顶比喻雪山的低矮,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音乐感,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边疆的热爱与对强军的骄傲,同时传达出希望与新生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军队:象征着力量和民族团结。
  • 雪山:代表自然的雄伟和神秘。
  • 春草: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的降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巴塘”是指哪个方向的地点?
    A. 南
    B. 北
    C. 东
    D. 西

  2. “雪山回首低如屋”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亲切
    C. 恐惧
    D. 愤怒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自然的美丽
    C. 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D.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大风歌》 - 刘邦
  • 《出塞》 - 王昌龄

诗词对比:
《登高》与《凯歌》均表达了对国家和自然的热爱,但《登高》更强调个人的悲伤与对历史的感慨,而《凯歌》则展现了集体的力量和希望的展望。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中国古诗词经典选》
  2. 《清代诗人研究》
  3. 《边疆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