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歌》

时间: 2025-04-22 12:12:21

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凯歌
作者: 戚继光 〔明代〕

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万众一心,像泰山那样坚韧;
唯有忠诚与正义,气势直冲天牛星。
指挥官对我如同亲生父母,
若犯军法,便会失去自由。
号令明晰,赏罚公正;
面对水火,谁敢迟疑?
向天子报捷,又能救助百姓,
杀尽倭贼,便能寻求封官之路。


注释:

字词注释:

  • 太山: 指泰山,代表巍峨不动的伟岸。
  • 气冲斗牛: 指气势如虹,直冲天上的牛斗星。
  • 主将: 指统帅或指挥官。
  • 干犯军法: 违反军队的法律和规则。
  • 号令明: 号令清晰明确。
  • 黔首: 指百姓,尤其是贵州地区的人民。
  • 倭奴: 指侵略者,特指倭贼。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杀尽倭奴”是指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体现了他忠诚与勇敢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希贤,号孟凡,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抗倭英雄。他在抵御倭贼的战斗中屡次取得胜利,因而被誉为“抗倭名将”。

创作背景:
《凯歌》创作于明代抗倭时期,戚继光以此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抗敌的决心。


诗歌鉴赏:

《凯歌》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古诗,展现了戚继光作为伟大军事统帅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全诗以气势磅礴的笔触,表达了万众一心的团结力量,强调了忠诚与正义在战斗中的重要性。诗中提到“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即使面对强敌,人民团结一致,便能战胜一切困难。

戚继光通过“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的表述,强调了军队与指挥官之间的亲密关系,表现了他对士兵的关心与责任感。与此同时,诗中提到的“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则体现了军队的纪律性和对法律的尊重,显示出戚继光作为指挥官的威严与公正。

整首诗在结构上也非常严谨,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最后一联“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饱含了戚继光的报国情怀,表现了他不仅仅是为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战,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宁与百姓的福祉。

这种对国家和人民深厚感情的展现,使得《凯歌》不仅仅是一首军事诗,更是一首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的爱国诗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 人民团结如泰山般坚不可摧。
  2.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只有忠诚和正义,才能拥有无比的气势。
  3.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指挥官对士兵的关心如同亲生父母一样。
  4.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违反军法者将会受到惩罚,失去自由。
  5. 号令明兮赏罚信: 指挥的号令清晰明确,赏罚公正。
  6. 赴水火兮敢迟留?: 面对生死考验,谁敢犹豫不决?
  7.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向皇帝报告胜利,同时也要救助百姓。
  8.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消灭敌人,便能寻求封官的机会。

修辞手法:

  • 比喻: “万人一心”比喻人民团结一致。
  • 对仗: 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忠诚、正义的追求,以及为国家和百姓而奋斗的决心,体现了戚继光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泰山: 象征坚韧不拔的意志。
  • 斗牛: 喻指高昂的气势。
  • 水火: 代表生死考验。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对忠义的崇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人一心”中的“心”指的是?
    A. 心脏
    B. 志向
    C. 情感

  2. 戚继光所提到的“倭奴”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侵略者?
    A. 日本
    B. 俄国
    C. 葡萄牙

  3. 诗中提到“赴水火兮敢迟留”,意思是?
    A. 不怕冒险
    B. 保持冷静
    C. 迟疑不决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满江红·写怀》 — 岳飞
  • 《出塞》 — 王昌龄

诗词对比:
岳飞的《满江红》同样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其语气更为悲壮,而戚继光的《凯歌》则充满了勇敢向前的斗志。两首诗都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代诗词选》
  2. 《戚继光传》
  3. 《中国古代军事诗词》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及其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