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待制知陕府》
时间: 2025-01-26 02:18: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待制知陕府 —— 司马光
畴昔诚相契,间关分不渝。
绝弦悲宿草,抚首念诸孤。
位略尊荣间,年忘德齿殊。
清阴容息足,重语辱嘘枯。
鶠阁骞云表,虹旌拂海隅。
明光新出綍,陕陌重分符。
丰润还桑梓,欢讴复路衢。
宁须更条教,耆旧已箪壶。
白话文翻译:
曾经我们真心契合,尽管相隔遥远,情谊依旧不变。
绝了弦音,令人感伤于往昔的草木,抚首叹息,怀念往日的孤独。
地位虽有尊荣的差别,年岁却让我忘却了品德的高低。
在清幽的阴影中安息,重重的言语却让我感到羞辱,像是枯木般无力。
鶠鸟飞翔在云端,彩虹的旗帜在海角轻拂。
明亮的光辉新近绽放,陕地的陌路再次交织。
丰润的滋养回归故乡,欢歌再度响起在大路上。
不必再多加教诲,年长者的智慧已如箪中美酒。
注释:
- 畴昔:从前、往昔。
- 诚相契:真心相契,意指彼此之间的情谊真挚。
- 间关:遥远、间隔的意思。
- 绝弦:指断绝了琴弦,象征失去的感情。
- 宿草:指旧时的草木,暗含往日的回忆。
- 抚首:抚摸自己的头,感叹或惆怅的姿态。
- 清阴:清幽的阴凉处。
- 容息足:在阴凉中得以休息,意指舒适安逸。
- 重语:多余的话语。
- 鶠阁:高阁,指高高的楼阁。
- 虹旌:彩虹般的旗帜。
- 明光:明亮的光辉。
- 丰润:丰盈滋润。
- 桑梓:故乡,桑树和梓树常被用来形容故乡。
- 耆旧:年长者、前辈。
- 箪壶:古代盛酒器具,象征美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以史为鉴,重视政治道德。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待制即将赴陕府任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渗透着对友谊的珍惜与对未来的祝福,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情感与社会风尚。
诗歌鉴赏:
《送王待制知陕府》是司马光寄托友谊与离别情感的一首诗。全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浓厚的友谊与不舍。诗的开头,诗人以“畴昔诚相契”引入,表达了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尽管时光匆匆,彼此之间的情感依旧不变。接下来,诗人借“绝弦悲宿草”描绘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表现出一种对于逝去岁月的感伤。
在描写友人即将赴任之际,诗人以“位略尊荣间,年忘德齿殊”反映出对世事的感慨,地位的变化与岁月的流逝让人淡忘了曾经的品德与荣光。接着,诗人以“清阴容息足”描绘出一种安宁的环境,似乎在告诫朋友在新环境中要好好休息、适应。
后面几句“鶠阁骞云表,虹旌拂海隅”则展现出一种高远的理想与宏伟的事业,暗示着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最后几句“丰润还桑梓,欢讴复路衢”则显得格外温暖,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在离别的悲伤中,融入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情感层次丰富,意蕴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畴昔诚相契:回忆过去,彼此真心相交。
- 间关分不渝:尽管相隔遥远,友情依然坚定。
- 绝弦悲宿草:抚琴的音符已断,令人感伤于往昔的草木。
- 抚首念诸孤:手扶额头,怀念往日的孤独。
- 位略尊荣间:地位虽有高低之分。
- 年忘德齿殊:岁月让人忘却品德的优劣。
- 清阴容息足:在清幽的阴影下得以安息。
- 重语辱嘘枯:多余的言语让人感到羞辱与无力。
- 鶠阁骞云表:高阁飞翔在云端。
- 虹旌拂海隅:彩虹旗帜轻拂海角。
- 明光新出綍:明亮的光辉新近出现。
- 陕陌重分符:陕地的道路再次交错。
- 丰润还桑梓:丰盈滋养返回故乡。
- 欢讴复路衢:欢歌再度响起在大路上。
- 宁须更条教:不必再多加教诲。
- 耆旧已箪壶:前辈的智慧如同美酒一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情比作琴弦,表达感情的脆弱与珍贵。
- 对仗:如“清阴容息足,重语辱嘘枯”,展现形式美。
- 象征:用“虹旌”来象征美好的理想和未来。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谊的珍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深情留恋。诗人在送别友人时,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的怀恋与对现实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阴:象征安宁与舒适的环境。
- 鶠阁:象征高远的理想与志向。
- 虹旌:象征美好的未来与希望。
- 丰润:象征对故乡的情感与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绝弦”指的是什么?
- A. 断绝了友谊
- B. 断绝了琴声
- C. 断绝了音符
- D. 断绝了梦境
-
诗中提到的“清阴”象征着什么?
- A. 友谊
- B. 安宁
- C. 忧伤
- D. 美好
-
诗人对即将赴任的朋友有什么祝愿?
- A. 保持原样
- B. 早日归来
- C. 活得精彩
- D. 不必再教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送别》——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和司马光的《送王待制知陕府》都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但李白的诗更显豪放与洒脱,而司马光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司马光
- 《宋诗三百首》——选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相关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