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轩》

时间: 2025-01-11 11:15:32

雨余倏甲绕介生,往往桐群昔未名。

采贮不须勤暴熭,秋阳日日满檐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药轩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雨余倏甲绕介生,
往往桐群昔未名。
采贮不须勤暴熭,
秋阳日日满檐楹。

白话文翻译:

雨后,甲虫在周围突然生出,
常常在桐树丛中,曾经是无人知晓的。
采集贮藏不需要辛苦地去暴晒,
秋阳每天都照耀在屋檐和柱子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突然,迅速的样子。
  • :指甲虫等昆虫。
  • :指外壳,用于形容昆虫的外部特征。
  • 往往:常常,时常。
  • 桐群:指成群的桐树。
  • :以前,过去。
  • 暴熭:暴晒,指在阳光下过分曝晒。
  • 檐楹:屋檐和柱子。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桐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清新和高洁,常用于描绘自然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以史为鉴,注重实用与现实。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描写自然景物和哲理思考为主。

创作背景: 《药轩》是司马光在陶冶情操、闲适生活中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在北宋时期,文人多喜欢隐居山水之间,追求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药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自然的景象,诗中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宁静。开头提到“雨余倏甲绕介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雨后,甲虫在植物间穿梭,给人以生气盎然的感觉。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也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接着“往往桐群昔未名”,则引入了桐树的意象,暗示着一些美好事物常常在我们未曾注意时就悄然生长。

“采贮不须勤暴熭”一句,传达出一种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在生活中不必过于劳累与急躁,自然的丰盈与美好总会在恰当的时候到来。最后的“秋阳日日满檐楹”,则以秋日阳光的普照,结束了整首诗,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受,似乎在告诉我们,享受自然,珍惜当下,才是生活的真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余倏甲绕介生:雨后,甲虫突然出现,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 往往桐群昔未名:常常在桐树丛中,过去无人知晓的生物,暗示自然的神秘。
  • 采贮不须勤暴熭:收集和贮藏不需要太多的辛劳和暴晒,强调自然的节奏。
  • 秋阳日日满檐楹:秋天的阳光每天照耀着屋檐和柱子,传达温暖和宁静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感受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 拟人:通过甲虫的动作,赋予生物以生命,让自然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甲虫:象征生命的生生不息。
  • 桐树:常用作象征高洁与清新的植物。
  • 秋阳:象征温暖与宁静,代表丰收的季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甲虫”主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A. 雨后
    B. 晴天
    C. 冬天

  2. 诗中“采贮不须勤暴熭”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努力工作
    B. 自然顺其自然
    C. 过于急躁

  3. “秋阳日日满檐楹”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寂寞
    B. 温暖与宁静
    C.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生活。
  • 王维的《山居秋暝》: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表达隐逸生活的情趣。

诗词对比:

  • 司马光的《药轩》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但各自风格迥异,前者偏重于宁静与和谐,后者则表现出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资治通鉴》
  • 相关的古诗词赏析书籍和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