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27 03:35:59

密叶翻风,残花布地。

此身又把危阑倚。

宵深曾插鬓边斜,明朝镜里花憔悴。

倦矣征尘,凄然旅思。

灯前瘦影惊如是。

怜花自谶两无凭,从今收拾伤春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密叶翻风,残花布地。此身又把危阑倚。宵深曾插鬓边斜,明朝镜里花憔悴。倦矣征尘,凄然旅思。灯前瘦影惊如是。怜花自谶两无凭,从今收拾伤春泪。

白话文翻译:

在密密的树叶间,微风轻轻吹动,地上满是残败的花瓣。我又一次倚靠在这危险的栏杆上。夜深时,我曾将头发轻轻插在耳边,明天早晨在镜中看到的花容却显得憔悴。旅途的疲惫让我心生凄冷的思绪,灯下我瘦弱的身影竟然如此惊恐。怜惜这花儿,似乎自有预兆般却没有凭证,从今往后只好收拾起春天的伤感泪水。

注释:

  • 密叶:指繁茂的树叶。
  • 危阑:危险的栏杆,暗示不安或忧虑。
  • 鬓边斜:指头发随意插在耳边,形容形象略显邋遢。
  • 旅思:旅途中的思绪,充满思乡之情。
  • 瘦影:形容身形消瘦,反映心情的萧索。
  • 怜花自谶:对花的怜惜,似乎预示着伤感的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骞,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受家庭环境与社会风气的影响,常常在诗中表达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郑骞经历旅途的某个时刻,表达了他对春天消逝的惋惜与对旅途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踏莎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开头部分通过“密叶翻风,残花布地”展现出一种凋零的景象,暗示着生命和美好的消逝。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自己孤独的身影,倚靠在危险的栏杆上,表现出一种无助与思乡的情感。夜深时分,插发的细节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心情,也揭示了他对自身形象的疏忽,象征着对生活的无奈接受。后半部分,诗人以“倦矣征尘,凄然旅思”深化了对于旅途疲惫和内心孤寂的感受。最后,诗人意识到自己对花的怜惜似乎并无实质的凭证,最终选择收拾“伤春泪”,这不仅是对春天的告别,更是对生活中无常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情感的表达上都非常细腻,展现了郑骞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密叶翻风,残花布地”:描绘春天残余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
    • “此身又把危阑倚”:表现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孤独感。
    • “宵深曾插鬓边斜”:夜深时的形象描写,突显心情的复杂。
    • “明朝镜里花憔悴”:自我反思,揭示内心的脆弱与不安。
    • “倦矣征尘,凄然旅思”:表达旅途的疲惫与思乡之情。
    • “灯前瘦影惊如是”:灯下映出的瘦弱身影,传达内心的孤寂。
    • “怜花自谶两无凭”: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与无能为力的感叹。
    • “从今收拾伤春泪”:对过去的告别,决心面对现实。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瘦影,暗示内心的孤独和脆弱。
    • 拟人:花被赋予情感,表达诗人对花的怜惜。
    • 对仗:如“倦矣征尘,凄然旅思”,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孤独、思乡与内心挣扎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密叶:象征生命的繁盛与短暂。
  • 残花:代表过去的美好与如今的凋零。
  • 危阑:暗示不安与危险,表现诗人的脆弱心理。
  • 灯前瘦影:映射孤独与内心的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密叶翻风”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繁华似锦
    • B. 凋零的美
    • C. 孤寂无依
    • D. 风和日丽
  2. “明朝镜里花憔悴”中的“花”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少女
    • B. 时光的流逝
    • C. 逝去的青春
    • D. 生命的脆弱
  3. 诗歌的情感基调是?

    • A. 欢快
    • B. 伤感
    • C. 激昂
    • D. 平静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晏殊的《蝶恋花》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踏莎行》:两者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人生的无常,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为细腻柔婉,而郑骞则更显沉重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郑骞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