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
时间: 2025-02-04 16:33: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小孤
作者: 杨基(明代)
大孤俯如盘,小孤俨而立。
群山如从使,左右相拱揖。
孤根屹撑拄,万窍争喷噏。
浏浏阴风旋,惨惨元气湿。
江流亘其下,震怒莫敢汲。
洑为盘涡深,驰作奔马急。
跻攀或失手,一駚不可及。
我来值秋晚,木落众鸟集。
勿爨夜船犀,鲛人抱珠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小孤山的景象。大孤山俯视如同一个巨大的盘子,小孤山则挺立如同一位端庄的士者。周围的群山像是侍奉的使者,左右相互迎接。孤立的山根高耸挺拔,万千的山洞争先恐后地涌出水流。阵阵阴风萧瑟,令人感到元气被湿气侵袭。江水在山下奔流,波涛汹涌,谁也不敢去汲水。水流形成深渊如盘涡,奔流如同飞驰的骏马。攀爬时若不小心,可能会失手,一旦跌落便无法再爬回。我来这里正值秋末,树木凋零,鸟儿聚集。不要在夜晚点火煮船上的犀牛,鲛人抱珠流泪。
注释:
字词注释:
- 俯:低头、俯视。
- 仰:高举、端庄。
- 拱揖:双手相迎的礼节。
- 屹撑拄:高耸而坚固。
- 浏浏:形容风声的轻盈。
- 震怒:波涛汹涌,愤怒的样子。
- 洑:水流的涌动,涡流。
- 駚:失手、掉落的意思。
- 勿爨:劝告不要生火做饭。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及其与人心的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季,正值树木落叶、鸟儿归巢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小孤山的独特景观及其环境,引发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过小孤》是一首充满自然美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描绘的小孤山,象征着一种独立、坚韧的精神。通过对大孤与小孤的对比,诗人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水景观,更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诗的前半部分,山的描绘生动形象,既有气势又显得静谧,暗示着自然的雄伟与力量;而后半部分则通过江流的震怒和秋天的凄凉,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尤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忧伤,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孤俯如盘,小孤俨而立。
大孤山如同一个大盘子俯视着四周,小孤山则直挺挺地立在那里。 -
群山如从使,左右相拱揖。
周围的山如同侍从,互相迎接着。 -
孤根屹撑拄,万窍争喷噏。
孤山的根基高耸,众多的山洞水流争先恐后地涌出。 -
浏浏阴风旋,惨惨元气湿。
阴风轻轻旋转,令人感到元气被湿气侵袭。 -
江流亘其下,震怒莫敢汲。
江水奔流在山下,波涛汹涌,没人敢去汲水。 -
洑为盘涡深,驰作奔马急。
水流形成深渊,奔流如同飞驰的骏马。 -
跻攀或失手,一駚不可及。
攀爬时若不小心,可能会失手,一旦跌落便无法再爬回。 -
我来值秋晚,木落众鸟集。
我在秋天的傍晚来到这里,树木凋零,鸟儿聚集。 -
勿爨夜船犀,鲛人抱珠泣。
不要在夜晚点火煮船上的犀牛,鲛人抱着珠子在哭泣。
修辞手法:
- 比喻:把大孤山比作盘子,形象生动。
- 拟人:群山像侍从,赋予自然以人性。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紧凑,形成和谐的音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反映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孤、小孤: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江流: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无常。
- 阴风:象征着秋天的凄凉与孤独。
- 鸟集:暗示生命的聚散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群山如从使”是指什么? A. 山在欢迎
B. 山在打斗
C. 山在休息 -
诗人对夜晚的态度是: A. 开心
B. 恐惧
C. 忧伤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杨基的《过小孤》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风光,但杨基更多地表达了孤独感和对生命的思考,而王维则更为宁静和谐。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