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晴》

时间: 2025-01-10 19:00:00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白话文翻译:

雾气缭绕的山峦似乎消失了,雷声轰鸣,雨水还未停歇。夕阳只露出一半,透过云层照射出望江楼的影子。

注释:

  • 雾裹山:指山被雾气包围,形成模糊的景象。
  • 疑失:似乎消失或迷失。
  • 雷鸣:雷声响起,表示天气恶劣。
  • 未休:尚未停止。
  • 夕阳开一半:夕阳只露出一部分,给人一种未完全落下的感觉。
  • 吐出:指光线透出,照射到某处。
  • 望江楼:指的是一座名为“望江楼”的建筑,表现出诗人对美景的向往。

典故解析:

“望江楼”是古代诗人常提到的一种景观,象征着对江河的眺望和思乡之情。在中国文学中,望江楼常常与离愁、游子心情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晚号郑板桥,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闻名。郑燮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常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寓意深刻。

创作背景:

《江晴》创作于清代,正值郑燮在艺术和文学上达到巅峰时期。那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常常游历山水,感受自然景色,进而产生创作灵感。

诗歌鉴赏:

《江晴》描绘了一个雨后初晴的江边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变幻与美丽。开篇的“雾裹山疑失”,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朦胧而神秘的境界,山被雾气环绕,似乎消失在了视野中,这种意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化,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

接下来的“雷鸣雨未休”,描绘了暴风雨即将过去的状态,雷声依旧在耳边回响,雨水仍在下,给人一种紧张和期待的感觉。此时的自然景象,不仅是对天气的描写,更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表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盼和思考。

最后一句“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则是画面突转,夕阳只露出一半,透过云层的光线照射下来,照亮了“望江楼”。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自然光影的美,也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令人感到温暖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情感细腻而富有层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雾裹山疑失:描写山被雾气缭绕,给人一种迷失的感觉,表现出天气的恶劣。
  2. 雷鸣雨未休:雷声依旧,雨水未停,增强了气氛的紧张感。
  3. 夕阳开一半:夕阳的光辉刚好透出一半,营造出一种希望的氛围。
  4. 吐出望江楼:夕阳的光芒照射到望江楼,象征着未来的美好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如“雾裹”使雾有了包裹的动作。
  • 对仗:如“雾裹山”和“雷鸣雨”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美感。
  • 比喻:如“夕阳开一半”比喻光辉的未尽,寓意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描写了雨后江边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迷茫与不确定。
  • 雷鸣:象征力量与动荡。
  • 夕阳:象征希望与美好。
  • 望江楼:象征思乡与眺望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雾裹山疑失”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山清水秀
    • B. 迷失与不确定
    • C. 风和日丽
      答案:B
  2. “夕阳开一半”中的“开”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夸张
      答案:A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人生的思考
    • C.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登鹳雀楼》 描述的是登高望远的壮观景象,强调了视野的开阔与壮丽,而《江晴》则注重细腻的自然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流露,两者在意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郑燮与他的诗画世界》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