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白话文翻译:
在这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中,水面如镜般展开,天光与云影在水中交相辉映。我不禁询问,这水从哪里能够如此清澈?原来是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
注释:
- 半亩:指面积大约为半亩的地方。
- 方塘:四方形的池塘。
- 鉴:镜子,这里指水面如镜。
- 天光云影:天空的光影和云的影子,描绘自然之美。
- 问渠:询问这水渠。
- 清如许:如此清澈。
- 源头活水:源源不断的活水,指活水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仲明,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以理治国,以道德为根本,提倡教育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朱熹晚年,正值他在教育上取得显著成就之际。朱熹在教育中强调道德和理性,认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反映了他对知识和学习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他对知识与学习的深刻思考。诗中,半亩方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天光与云影,喻示着自然界的和谐美。朱熹通过对池塘清澈水面的描绘,抒发了对知识之源和学习精神的赞美。
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一问一答,展现了求知的渴望和对知识来源的探究。这里的“渠”不仅可以指水流的渠道,更可以引申为知识的传递与交流。朱熹在此提醒我们,知识的清澈与深邃,源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不断的学习。
“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对知识源泉的直接回应,强调了活水的重要性。这里的“活水”象征着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思想,正如自然界中的泉水,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诗人在这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知识的获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源源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也传达了他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启示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亩方塘一鉴开:池塘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如同一面镜子,水面光滑。
-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的光亮和云的影子在水面上交错、浮动,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象。
- 问渠那得清如许?:我忍不住问,这水从哪里来的如此清澈?
- 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是因为有活水的源头不断流入,才使得水如此清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池塘比作镜子,强调其清澈与平静。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对知识源泉的探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强调知识与学习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不断追求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热情,正如“活水”般源源不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塘:象征知识的容纳与包容。
- 鉴:反映智慧的清晰与透彻。
- 活水:代表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源比喻什么? A. 自然水流
B. 知识与学习
C. 生活的乐趣
答案:B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中的“渠”指的是什么? A. 水渠
B. 知识的传播
C. 大海
答案:B -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失落
B. 探索与追求
C. 悲伤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朱熹的诗更注重理性思考和知识追求,而李白的作品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和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朱熹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