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知子石司徒,分材靳齐奴。
诸仲财不如,财穷东市诛。
吁嗟石司徒,知子良不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石司徒”以及其子嗣的感慨。诗人提到石司徒与靳齐的故事,意在说明即使在财富上有所缺乏,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也不足。尤其是“诸仲”与“东市”的对比,暗含着对权势与财富的反思,最后感叹石司徒的子女并非愚笨,具有真正的才智。
注释
- 知子:指了解子女的品德或才能。
- 石司徒:古代官职名,司徒为高官,石可能是姓氏或地名。
- 分材:分配材料,隐喻分配资源或财富。
- 靳齐:可能为历史人物或典故,具体背景需进一步考证。
- 诸仲:指代他人,可能是对某些世家的隐喻。
- 东市:古代市场名,象征着商业与财富的聚集地。
- 诛:惩罚或处死,暗示财富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1370),元代诗人,字仲明,号石门,生于福建,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寓意深远著称,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创作背景
《览古四十二首》是杨维桢在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感慨。此时正值元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诗中借古人之事以抒怀,表达对智慧与财富、权力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短小精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情感。诗人通过对“石司徒”及其子女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人性与财富关系的深刻思考。石司徒虽然在物质上可能不如他人富有,但他的子女却并非愚钝,这种对比揭示了财富的相对性与智慧的独立性。
诗中提到的“东市”作为繁华的商业中心,暗示着物质财富的诱惑与腐化,然而在诗人眼中,真正的价值在于人的才智与品德。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价值观,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财富与德行的思考。
全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给人以启示,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亦不可忽视内在的修养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知子石司徒:诗人以“知子”开头,强调了对石司徒之子的了解,暗示他对其品德的认同。
- 分材靳齐奴:这里提到的“分材”与“靳齐”,可能在表达对资源分配与使用的深思,暗示着对社会地位与财富的反思。
- 诸仲财不如:众多的“仲”虽然富有,但在诗人看来,其实未必比石司徒更有才智。
- 财穷东市诛:财物匮乏,意味着道德的缺失与权力的败坏。
- 吁嗟石司徒:最后一行感叹石司徒的智慧与才能,表明诗人对其的认可与赞美。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不同的角色和环境的对比,展示了财富与智慧、地位与品德之间的关系。通过呼应与反转,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智慧与品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物质财富与权势并不代表一切的背景下,真正的价值在于人的内在素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司徒:象征着智慧和道德的典范。
- 东市:代表物质财富与商业繁荣,暗示社会风气的复杂。
- 知子:表明对子女教育与品德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石司徒”代表什么?
- A. 财富
- B. 智慧
- C. 权力
-
“东市”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知识
- B. 财富
- C. 忍耐
-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强调智慧与品德的重要性
- C. 赞美权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维桢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的诗歌中同样体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两者在历史背景与主题思想上均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上各具特色。杨维桢更注重个体的智慧与品德,而杜甫则更多关注国家命运与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杨维桢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