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11 23:55:22

江上听骚,篱边载酒。

西风又值销魂候。

园芜径冷不归来,黄花几度间重九。

佳色盈头,暗香满袖。

年时节物寻常有。

却愁持向画中看,近来人比黄花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江上听骚,篱边载酒。
西风又值销魂候。
园芜径冷不归来,
黄花几度间重九。
佳色盈头,暗香满袖。
年时节物寻常有。
却愁持向画中看,
近来人比黄花瘦。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听着骚人吟唱,篱笆旁边端着美酒。
西风又恰逢让人销魂的时节。
园中杂草丛生,冷冷清清的路上你不再归来,
黄花已几度绽放,正值重阳节。
美好的容颜盈满了我的心头,暗香萦绕在我的衣袖。
这一年时节的景物本是寻常常见。
却让我愁苦的是只能在画中欣赏,
而如今的人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注释:

  • :指骚词,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常用于抒情。
  • 销魂候:指秋冬交替时节,正是令人心神恍惚的时刻。
  • 重九: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象征着长寿和重阳登高。
  • 佳色盈头:美丽的容颜充满了心头。
  • 暗香:指淡淡的香气,常用以形容花香。

典故解析:

  • 重阳节:源于古代的重阳节习俗,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具有祈求长寿的含义。诗中提到的“黄花”即菊花,重阳节时人们常常饮菊花酒、赏菊花以庆祝节日。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傅熊湘,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常反映个人的情感经历和对自然的观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恰逢秋冬交替之际,诗人在自然景色中体悟到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词作,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开头几句描绘了江边的悠然与篱笆旁的宁静,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场景。然而,随之而来的“西风又值销魂候”却让人感受到一丝凉意,似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接下来提到的“园芜径冷不归来”,生动传达出对某个人的思念与渴望,那个曾经的身影已不再归来。在黄花几度绽放的重阳节,诗人不仅感叹时光的流转,还引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后半部分借助“佳色盈头,暗香满袖”的美好意象,虽然表达了对美的向往,然而“却愁持向画中看”则转折出一种无奈,令人倍感惆怅。整首词在对比与反转中,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也有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江上听骚:在江边听着诗人的吟唱。
    2. 篱边载酒:在篱笆旁边饮酒作乐。
    3. 西风又值销魂候:西风再次吹起,正是让人心醉的季节。
    4. 园芜径冷不归来:园中杂草丛生,冷冷清清的路上你不再归来。
    5. 黄花几度间重九:黄花已几度盛开,正值重阳节。
    6. 佳色盈头,暗香满袖:美丽的容颜充满心头,淡淡的香气萦绕衣袖。
    7. 年时节物寻常有:这一年时节的景物本是寻常。
    8. 却愁持向画中看:却让我愁苦的是只能在画中欣赏。
    9. 近来人比黄花瘦:而如今的人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佳色盈头”与“暗香满袖”形成对仗,描绘出美好而又愁苦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意在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透出一种无奈与惆怅,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黄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也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生命的转折,带有一种忧伤的情绪。
  • 佳色:代表着美好与青春,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重九”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2. 诗中“西风又值销魂候”中的“销魂”主要指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生气
  3. 诗人通过“近来人比黄花瘦”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人的赞美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重阳节
  2. B. 忧伤
  3.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踏莎行》都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通过自然景物描绘来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如梦令》更多地强调了对爱情的追忆,而《踏莎行》则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

参考资料:

  • 《清诗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