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郧阳回舟再过重滩》

时间: 2025-01-26 02:53:00

送客桃花水,迎人乱石滩。

船从千丈落,春到九分残。

风幔且高卷,云山须再看。

去时新绿柳,飞絮已成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客桃花水,迎人乱石滩。
船从千丈落,春到九分残。
风幔且高卷,云山须再看。
去时新绿柳,飞絮已成团。

白话文翻译:

送别的水面上漂浮着桃花,迎接的地方则是杂乱的石滩。船只从高处落下,春天的气息已近尾声。风帆高高扬起,云山的美景还需再去欣赏。离开时新绿的柳树,飞舞的柳絮已经成团。

注释:

  • 桃花水:指水面上漂浮的桃花,暗示春天的美丽。
  • 乱石滩:形容迎接的地方有许多杂乱的石头,可能暗示行程的艰难。
  • 千丈落:形容船从高处落下,给人一种急速而来的感觉。
  • 九分残:春天已接近尾声,意指春色已不如往年那样浓烈。
  • 风幔:指船上的帆,形容高高扬起的样子。
  • 云山:指远方的山脉,给人一种辽阔的感觉。
  • 新绿柳:指春天新发的柳芽,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飞絮:指飘落的柳絮,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春天的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浩,清代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乘舟归途中,正值春末,回顾了春天的景象,并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自郧阳回舟再过重滩》是一首富有生动意象和情感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以“送客桃花水,迎人乱石滩”引入,诗人用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机,然而接踵而至的“乱石滩”则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不易,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思考。接下来,“船从千丈落,春到九分残”,描绘了船只的下落,也暗示了春天的即将结束。诗人在行船的过程中,感受到春色的渐渐消逝,内心充满了惆怅与不舍。

“风幔且高卷,云山须再看”一方面表现出对未来美好景色的期待,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留恋。最后两句“去时新绿柳,飞絮已成团”,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象,更是在感慨时间的流逝,离去时的景象与归来时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变迁。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对春天的眷恋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送客桃花水:诗人借桃花水送别客人,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营造了一种柔美的氛围。
  2. 迎人乱石滩:迎接的地方却是乱石滩,暗示旅途艰难,与之前的美好形成对比。
  3. 船从千丈落:描绘船只从高处坠落,营造了一种急促而具有动感的场景。
  4. 春到九分残:春天快要结束,春色已不如之前那样浓烈,传达出诗人的失落感。
  5. 风幔且高卷:风帆高扬,暗示着出发的希望与前行的决心。
  6. 云山须再看:提到远方的云山,表达出对未来美景的期待。
  7. 去时新绿柳:离去时看到的新绿柳,象征着生机。
  8. 飞絮已成团:飞舞的柳絮已成团,体现出时光流逝的无情。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桃花水”与“乱石滩”的对比,展现了旅途的美好与艰难。
  • 意象:运用“桃花”、“柳树”、“飞絮”等意象,传达出春天的生机与惆怅。
  • 拟人:如“风幔且高卷”,赋予自然景象以动作,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与即将逝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生无常的哲理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美好。
  • 乱石:暗示旅途的艰难与挑战。
  • 柳树:象征生机与青春。
  • 飞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送客桃花水”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悲伤
    • C. 留恋
    • D. 无奈
  2. 诗中“春到九分残”是什么意思?

    • A. 春天已经到来
    • B. 春天即将结束
    • C. 春天还会继续
    • D. 春天的景色依旧
  3. “风幔且高卷”中的“风幔”指的是什么?

    • A. 船的桅杆
    • B. 船上的帆
    • C. 风的声音
    • D. 水的波浪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描绘早春自然景象,抒发离愁别绪。
  • 《春望》(杜甫):表达春天的美好与战乱之苦。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自郧阳回舟再过重滩》:
    • 两首诗均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感情,但《春江花月夜》更侧重于月夜的静谧与美好,而《自郧阳回舟再过重滩》则强调了旅途的艰难与时光的流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与杜甫的诗词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