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谷司空侍郎故居》
时间: 2025-01-11 10:11: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官谷司空侍郎故居
作者: 江休复 〔宋代〕
首阳采薇士,商代缅以遐。
唐季有夫子,遯世肥且嘉。
拔迹离污险,抗志凌青霞。
剥运扇颓风,奸雄比回邪。
不然随波流,横噬猰左犭右俞牙。
吁哉土德衰,暌乖鬼盈车。
英英夫子贤,顕晦吾所嗟。
相见栖隐情,遗文搴菁华。
山藏白驹谷,水绕骚人家。
踌躇碧峰前,寒日忽以斜。
白话文翻译:
在首阳山采薇的士人,追溯至商代的遥远。
唐朝末年有位隐士,远离世俗生活,生活富裕而美好。
他拔除污浊的痕迹,志向凌云,与青霞共天际。
剥离运扇的颓废,奸雄的行为与回头的邪恶相比。
否则便会随波逐流,被嗜血的妖兽所吞噬。
唉,黄土的德行衰退,鬼怪满车而来。
英才辈出的夫子,显赫和隐晦令人叹息。
相见于隐居之地,留下美好文采的华章。
白驹山藏在谷中,水环绕着骚人的家。
在碧峰前踌躇,寒日忽然斜照而来。
注释:
- 首阳:指首阳山,古代著名采薇之地。
- 采薇:采集薇菜,象征隐士的生活。
- 商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象征古老的传统。
- 遯世:隐居,远离世俗。
- 拔迹:比喻摆脱污秽的痕迹。
- 青霞:指青天与云霞,象征理想境界。
- 剥运扇:形容扇动的状态,可能指人的困境。
- 奸雄:指奸诈而有权势的人。
- 土德:古代关于德行的概念。
- 英英夫子:才德出众的士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休复,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山水和隐士生活。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江休复对王官谷的怀念,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当时社会的失望。诗中借古人隐士的形象,反映了对士人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与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思考。首联以“首阳采薇士”开篇,立刻引入了隐士的主题,表明对古人隐逸生活的敬仰。接下来,诗人回顾了历史,提及商代与唐代的隐士,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现实的反思。诗中“拔迹离污险”展示了隐士对世俗的拒绝,表现出一种高洁的志向。
在后面的部分,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堕落,“奸雄比回邪”及“不然随波流”都表现了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最后,诗人描绘了自然景色,体现了隐士宁静的生活环境,既是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宋代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阳采薇士:隐士在首阳山采薇,象征其隐逸生活。
- 商代缅以遐:追溯至商代,表明对古老传统的怀念。
- 唐季有夫子:提到唐代的隐士,突出历史的延续性。
- 遯世肥且嘉:隐士脱离世俗,生活美好。
- 拔迹离污险:强调隐士摆脱世俗污浊,心志高远。
- 抗志凌青霞:志向高远,与青天白云相辉映。
- 剥运扇颓风:形容时局的动荡与不安。
- 奸雄比回邪:对比奸诈之人,揭示社会的险恶。
- 不然随波流:警示若不自持,将被世俗吞噬。
- 吁哉土德衰:感叹道德的衰退,表达对社会的失望。
- 暌乖鬼盈车:形容社会的混乱,鬼怪横行。
- 英英夫子贤:赞美有才华的士人,强调其价值。
- 顕晦吾所嗟:对显赫与隐晦的感慨,反映内心矛盾。
- 相见栖隐情:与隐士相见,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遗文搴菁华:留下美好诗文,象征文化的传承。
- 山藏白驹谷:描绘自然风光,表现隐士的宁静。
- 水绕骚人家:水环绕着骚人的居所,体现隐居之美。
- 踌躇碧峰前:在碧峰前犹豫,表现对理想的追求。
- 寒日忽以斜:寒冷的日头斜照,象征时光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拔迹离污险”,比喻隐士远离世俗。
- 对仗:如“英英夫子贤,顕晦吾所嗟”,表现出工整的形式美。
- 拟人:如“水绕骚人家”,使自然景物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通过历史的回顾和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采薇:象征隐士的生活方式。
- 青霞:象征理想与高远的志向。
- 白驹: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 寒日:象征人生的孤寂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个意象象征隐士的生活方式? A. 青霞
B. 采薇
C. 寒日
D. 白驹 -
诗中提到的“奸雄”主要是指什么? A. 隐士
B. 有才之士
C. 阴险之人
D. 自然现象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追求隐逸生活
C. 批判社会现象
D. 描绘历史
答案:
- B
- C
- B、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江休复与王维同样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多地融入了自然的描绘,而江休复则强调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批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理论》
- 《江休复传》
- 《隐士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