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登道场山望何山作》

时间: 2025-01-26 07:08:10

小篮舆踏道场山。

坐里青山,望里青山。

渐看红日欲衔山,湖上青山,湖底青山。

一弯斜抹是何山。

道是何山,又问何山。

姓何高士住何山,除却何山,更有何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剪梅 登道场山望何山
作者: 王世贞 〔明代〕

小篮舆踏道场山。
坐里青山,望里青山。
渐看红日欲衔山,
湖上青山,湖底青山。
一弯斜抹是何山。
道是何山,又问何山。
姓何高士住何山,
除却何山,更有何山。

白话文翻译:

乘着小篮舆来到道场山上,
坐在这里青山环绕,望出去也是青山。
渐渐地看到红日似乎要落山,
湖面上是青山,湖底也映出青山。
那一弯斜影映射出的是哪座山?
说是那座山,又再问究竟是何山。
姓何的高士住在那座山上,
除了那座山,还有哪座山呢?

注释:

  • 小篮舆:指一种小型的交通工具,通常由人力或动物拉动。
  • 道场山:道教的道场,指修道的场所,具有宗教和文化的双重含义。
  • 高士:指高尚的士人,通常是指有道德修养和学识的人。
  • 何山:反复提问“何山”,表现了对山的迷惑和探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季友,号穷庐,明代诗人、学者,擅长诗词和散文。王世贞倾心于文学与哲学,常以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结合为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反映了王世贞游览道场山的体验,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及对人生境界的思考。道场山作为一个道教圣地,承载了诗人对修道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王世贞的《一剪梅 登道场山望何山》是一首充满哲思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道场山的描绘,展现出青山、湖水、红日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的开端描绘了诗人乘小篮舆前往道场山的场景,带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坐里青山,望里青山”这两句,强调了山的环绕之美,似乎在表达一种身心都被自然包围的愉悦。

而“渐看红日欲衔山”则引入了时间的变化,红日下山的意象增添了诗的动感与层次,使得山水之间的静谧与变化相映成趣。湖面与湖底的青山映照,表现了自然景色的丰富与深邃,仿佛让人思考自我和自然的关系。

“道是何山,又问何山”重复的提问,表现出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迷茫与探索,既是对山的好奇,也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最后两句“姓何高士住何山,除却何山,更有何山”引发读者的思考:在这山水之间,究竟哪一座山才是真正的归属?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探索,也是对自我的探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小篮舆踏道场山。”:描绘了诗人乘坐小车来到道场山,开篇即带入场景。
    2. “坐里青山,望里青山。”:强调四周环绕的青山,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 “渐看红日欲衔山”:时间推移,红日下山,象征着一天的结束。
    4. “湖上青山,湖底青山。”:湖面与湖底的青山形成对照,表明自然景色的多重反射。
    5. “一弯斜抹是何山。”:诗人对山的归属感到困惑,产生疑问。
    6. “道是何山,又问何山。”:反复提问,表现出对自然的探求与思考。
    7. “姓何高士住何山”:高士的存在,增添了诗的深度与哲理。
    8. “除却何山,更有何山。”:引发哲学思考,山的存在与自我归属感的探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日落比作“欲衔山”,生动形象。
    • 重复:反复提问“何山”,增强了诗意的悬念和探索感。
    • 对仗:如“坐里青山,望里青山”,形式对称,声韵和谐。
  • 主题思想:这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我与归属的思考。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迷惑与追寻,反映出诗人对生活与哲学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恒久,代表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 红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引发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 湖水:象征着内心的深邃与反思,湖水的清澈与山影的交融,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小篮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交通工具
    b) 一种乐器
    c) 一种植物

  2. 诗中反复提问的“何山”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迷茫与好奇
    b) 对山的厌恶
    c) 对旅行的期待

  3. 诗中“渐看红日欲衔山”用到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山的崇敬与哲思。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对比

  • 王世贞与李白的作品都涉及自然,但王世贞更注重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个性化表达。王世贞的诗在细腻之处体现了对自我和归属的探讨,而李白的诗则展现了对自由与壮阔景观的赞美。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王世贞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