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汉阳隐者》
时间: 2025-01-26 02:21: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汉阳隐者
作者: 钱起 〔唐代〕
当年不出世,知子餐霞人。
乐道复安土,遗荣长隐身。
衡茅古林曲,粳稻清江滨。
桂棹为渔暇,荷衣御暑新。
款颜行在役,幽兴惜今晨。
分首天涯去,再来芳杜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的是对隐者生活的赞美与向往。诗人回忆当年不出世的隐者,知晓他如同神仙一般,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云霞之中。隐者乐于追求道理,安于自己的故土,抛弃了世俗的荣华,长久地隐匿于世外。衡茅搭建的小屋,古老的树林蜿蜒曲折,清澈的江边是金色的稻田。用桂树制作的船桨随意垂钓,穿着荷叶做的新衣,抵挡着夏日的酷热。诗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流连,珍惜这宁静的早晨。即使将来要离开这片土地,依旧希望在春天再回到这芳香的杜鹃花中。
注释:
- 餐霞:指享受天上的云霞,形容隐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 乐道:乐于追求道理,指隐者对道理的追求和热爱。
- 遗荣:抛弃世俗的荣华富贵。
- 衡茅:用茅草搭建的小屋。
- 粳稻:一种优质稻米,生长在江边。
- 桂棹:用桂树木制作的桨。
- 荷衣:用荷叶制作的衣服,形容清凉的夏日衣物。
典故解析:
- 隐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隐者通常指那些不愿意参与世俗事务,选择隐居生活的人。诗人通过描绘隐者的生活,表达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赞美。
- 餐霞人:这一形象可能源于道教文化中对长生不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字仲明,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写隐逸生活,追求自然和内心的宁静。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文人对功名利禄的厌倦,以及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汉阳隐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隐者的宁静生活和诗人的向往。诗中用词精炼,意象鲜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诗的开头两句,运用“当年不出世,知子餐霞人”引入,立即勾勒出隐者的超然境界,表达了对隐者的崇敬与钦佩。接下来的句子则逐步描绘隐者的生活场景,从居所到田野,从钓鱼到衣着,每一处都透露出隐者对自然的融入和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两句“分首天涯去,再来芳杜春”则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整首诗以清雅的笔调,抒发出一种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是唐代田园诗的典范之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年不出世:回忆往昔,隐者远离尘世。
- 知子餐霞人:隐者如同神仙般享受生活。
- 乐道复安土:隐者追求道理,安守故土。
- 遗荣长隐身:抛弃世俗荣华,隐居不出。
- 衡茅古林曲:描绘隐者的居所与自然环境。
- 粳稻清江滨:展现自然丰饶,隐者的自给自足。
- 桂棹为渔暇:隐者悠闲垂钓,享受生活。
- 荷衣御暑新:夏日清凉的衣物,体现隐者的生活智慧。
- 款颜行在役:诗人珍惜当下的宁静,虽身在忙碌中。
- 幽兴惜今晨:抒发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分首天涯去:未来可能离开这片土地。
- 再来芳杜春:期望再次重逢于春天,寓意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例如“餐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隐者的生活状态;“桂棹”为渔暇,使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描绘更加生动,表现隐者的悠然自得。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者的生活展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平静的渴望。在忙碌的世俗生活中,诗人珍惜那份宁静与美好,深切感悟生活的真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霞:象征美好、宁静的生活。
- 隐者:代表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
- 江滨稻田:象征自然的富饶与和谐。
- 桂棹与荷衣:表现隐者的从容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隐者的生活状态用什么词来形容? A. 忙碌
B. 悠闲
C. 痛苦 -
“乐道复安土”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A. 道德
B. 道理
C. 道路 -
诗中提到的“桂棹”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船桨
C. 一种树
答案:
- B. 悠闲
- B. 道理
- B. 船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钱起的《赠汉阳隐者》更加直接表现了隐者的生活状态,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世俗的超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