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太平 再宿紫竹阿
作者: 李符 〔清代〕
来时棹经。去时骑停。
酒醒梦觉愁生。
在三更四更。
前宵月明。今宵雨零。
行人听此凄清。
带泉声树声。
白话文翻译:
在来时的路上,划船经过这里;离开时,骑马停下。
酒醒后,梦中又觉愁生。
到了三更四更的时候。
前夜月光明亮,今夜却是细雨纷飞。
路人听到这凄凉的声音,
伴随着泉水流声和树木的声响。
注释:
- 棹:划船的桨。
- 骑:骑马。
- 三更:古代夜晚的时间划分,三更指的是午夜。
- 四更:四更指的是子夜之后的时间。
- 月明:明亮的月光。
- 雨零:细雨纷飞。
- 行人:过路的人。
- 凄清:凄凉而清冷的感觉。
- 带:伴随。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显著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月明”和“雨零”对比,表现出夜晚不同的情境变化,借用自然景象来反映作者的内心情感,常见于古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符,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夜宿紫竹庵时,作者在酒醒后,思绪万千,借酒抒怀,以夜景为背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过往的思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浮躁与个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这首《醉太平 再宿紫竹阿》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诗的开头以“来时棹经”和“去时骑停”引入,勾勒出一种游子的形象,仿佛在讲述一个流浪者的故事,既有动感又带些淡淡的忧伤。酒醒后的“愁生”则是情绪的转折,诗人从醉态中醒来,面对现实的愁苦,内心的孤独感愈加显现。
“在三更四更”的时间描写,突显出夜的深沉与漫长,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思绪的沉重。前夜的“月明”与今夜的“雨零”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心境的变化,原本明亮的心情如今被细雨浸润,浸透了愁苦。
最后两句“行人听此凄清,带泉声树声”则将个人的孤独与大自然的声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空灵而又凄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每个行者心中的惆怅与思索,这使得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丰富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来时棹经:诗人回忆来时的旅程,舟行水上,留下痕迹。
- 去时骑停:离开时骑马,象征着旅途的结束。
- 酒醒梦觉愁生:酒醒后,梦境的美好破灭,愁苦浮现。
- 在三更四更:深夜时分,时间的流逝让人更加思绪万千。
- 前宵月明:前一夜的明月,象征着过去的美好。
- 今宵雨零:今夜细雨,象征着当前的忧伤。
- 行人听此凄清:路人听到夜晚的声音,感受到凄凉。
- 带泉声树声:泉水与树木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孤寂。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夜的“月明”与今夜的“雨零”形成强烈对比,表现情感的转变。
- 拟人:将“行人”与自然声音结合,使感受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心灵的辩证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棹:象征着旅程与人生的流动。
- 骑:象征着归属与安定的渴望。
- 月: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雨:象征着忧伤与无奈。
- 泉声、树声:象征自然的陪伴与孤独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酒醒梦觉愁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轻松愉快
B. 忧伤惆怅
C. 兴奋激动 -
诗中提到的“前宵月明”与“今宵雨零”的对比,主要用来表现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情感的变化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与《醉太平》中的"前宵月明"都表达了夜晚的静谧与思索,但《静夜思》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而《醉太平》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