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五员外东归楚州》

时间: 2025-01-11 06:36:36

缨佩不为美,人群宁免辞。

杳然黄鹄去,未负白云期。

此别清兴尽,高秋临水时。

好山枉帆僻,浪迹到家迟。

他日诏书下,梁鸿安可追。

意思解释

送张五员外东归楚州

原文展示:

缨佩不为美,人群宁免辞。
杳然黄鹄去,未负白云期。
此别清兴尽,高秋临水时。
好山枉帆僻,浪迹到家迟。
他日诏书下,梁鸿安可追。

白话文翻译:

你所佩戴的缨带和饰品并不算美丽,人群中又有人愿意辞别。
黄鹤已经悄然离去,未辜负与你的白云之约。
这次分别时清兴已尽,正值高秋临近水边的时候。
好山之上白帆孤独,浪迹天涯回家的路却显得漫长。
未来的某天有诏书下达,梁鸿的高洁又有谁能追赶?

注释:

  • 缨佩:指的是帽子上的缨带和衣服上的佩饰,表示装饰品。
  • 宁免辞:宁可不告别,表示不愿离去或不愿道别。
  • 杳然:指隐隐约约、渺茫的样子。
  • 黄鹄:指大雁,象征远行的人。
  • 清兴:指清雅的兴致、情绪。
  • 高秋:指秋天的深沉、清高。
  • 浪迹:指漂泊无定,四处游荡。

典故解析:

  • 梁鸿:梁鸿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以其高洁的志向和品德著称,诗中提到他暗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落差。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钱起(约 730—799),字仲明,晚唐诗人,曾任职官吏,擅长五言诗,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细腻。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送别朋友张员外之际,表达了对朋友远行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张五员外东归楚州》是钱起的一首送别诗,展现了当时士人对离别和理想的深刻思考。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于朋友离别的惆怅与不舍,同时又流露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反思。

诗的开头两句“缨佩不为美,人群宁免辞”,点出了送别的场景,虽然朋友的装束并不华丽,但在送别时却涌上心头的情感是无法轻易抹去的。接着“杳然黄鹄去,未负白云期”中,黄鹄象征远行者,传达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与期待。

后面的“此别清兴尽,高秋临水时”,秋季临近,传达了离别的沉重与无奈,而“好山枉帆僻,浪迹到家迟”则进一步强调了旅行的艰难和孤独,渴望回归的心情愈发明显。最后一句通过提及梁鸿,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似乎在说明,虽然追求理想的路途艰辛,但仍需坚持。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美好祝福,也蕴含了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路途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缨佩不为美,人群宁免辞:强调朋友的离去是出于真情,而非表面的华丽。
  2. 杳然黄鹄去,未负白云期:表达了朋友远行的决绝和不失约定的祝愿。
  3. 此别清兴尽,高秋临水时:此时清兴已尽,正是高秋,暗示离别的时机和心情的沉重。
  4. 好山枉帆僻,浪迹到家迟: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和对回家的渴望。
  5. 他日诏书下,梁鸿安可追:提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达对于理想的追求虽难,但依然希望坚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缨佩”与“人群”,构成优美的对称。
  • 比喻:将黄鹄比作远行者,增强了诗的意象。
  • 排比:多重意象的使用,使得情感层次更为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离别的感伤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及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缨佩:象征外在的华丽与内心的情感。
  • 黄鹄:象征远行者,代表追求理想的人。
  • 高秋: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好山:象征美好的人生风景与追求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鹄”象征什么? A. 美好 B. 远行者 C. 朋友
  2. 诗人对朋友的离别情感是怎样的? A. 轻松 B. 伤感 C. 无所谓
  3. “高秋临水时”中的“高秋”指的是什么? A. 夏天 B. 秋天 C. 冬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卫八处士》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赠卫八处士》:同样表达送别之情,但更强调士人之间的情谊与理想。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重点在于对友人远行的期待与祝福,情感较为明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经典唐诗集,包含钱起的多首作品。
  • 《唐诗鉴赏辞典》:对唐诗的详细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