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役春将半,能逢几日晴。
淖泥胶短毂,残雪照孤城。
拥树云常湿,窥人鸟一鸣。
山光寒映日,晴翠满前旌。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即将过半的时候,出行的日子里能遇到几天的晴天呢?泥泞的道路粘住了车轮,残留的雪光照射着孤独的城墙。树木被云雾笼罩,偶尔有鸟儿鸣叫。山上的光辉映照着寒冷的阳光,晴朗的翠绿映入眼帘,映照在前方的旗帜上。
注释:
- 行役:出行、行军的意思。
- 春将半:春天已经过了一半。
- 能逢几日晴:能遇到几天的晴天。
- 淖泥:泥泞的道路。
- 胶短毂:车轮被泥巴粘住。
- 残雪:残留的雪。
- 孤城:孤零零的城墙。
- 拥树:树木环绕。
- 云常湿:云雾常常是湿的。
- 窥人:鸟儿窥视人类。
- 山光寒映日:山上的光辉在寒冷中映照着阳光。
- 晴翠:晴朗的绿意。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其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感反映了明代诗人对春天的思考,以及在自然景色中感受人生无常的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萱,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思考,风格上追求清新与雅致。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春天,诗人可能正在外出行役,感受到春天的变化与自然的美丽,表达了对晴天的渴望和对孤独城池的感慨。
诗歌鉴赏:
《雪后过兴安城 其一》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季中雪后兴安城的景象。开头两句“行役春将半,能逢几日晴”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天气的关注,也隐含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春季已过一半,诗人出行时却难得遇到晴天,似乎在暗示人生的艰难与不易。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淖泥胶短毂,残雪照孤城”展现了行旅中的困扰与孤独,泥泞的道路和孤零零的城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拥树云常湿,窥人鸟一鸣”则将自然与人类生活交织在一起,鸟儿的鸣叫似乎在窥探人的生活,增添了一层生动的意象。同时,诗中“山光寒映日,晴翠满前旌”则展现了春日的美好,阳光照耀下的山光与前方的绿色旌旗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希望与生机的感觉。整首诗在描写春天的同时,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役春将半:指春天即将过半,暗示时间的流逝。
- 能逢几日晴:诗人希望能有几天的晴天,表达了渴望与期待。
- 淖泥胶短毂:描写行路的艰难,车轮被泥巴粘住,形象生动。
- 残雪照孤城:残留的雪光照射在孤零的城墙上,增加了一种孤独的气氛。
- 拥树云常湿:树木环绕,云雾常常湿润,营造出一种潮湿的环境。
- 窥人鸟一鸣:鸟儿在窥视人类,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
- 山光寒映日:山上的寒光映照着日光,表现出光影交融的美感。
- 晴翠满前旌:晴朗的绿色映照在前方的旗帜上,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气与人生的无常相互比喻,造成意象上的共鸣。
- 拟人:鸟儿在“窥人”,给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拥树云常湿,窥人鸟一鸣”,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孤独与希望交织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雪:代表着孤独与寒冷。
- 城:象征着诗人的孤独感。
- 鸟: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联系。
- 山光: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渴望
b) 对人生的感慨
c) 对孤独的思考
d) 以上皆是 -
“淖泥胶短毂”中“胶”字的意思是什么? a) 粘住
b) 滑动
c) 漏掉
d) 干燥 -
诗中哪一部分描绘了春天的美好? a) 行役春将半
b) 残雪照孤城
c) 山光寒映日
d) 拥树云常湿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a) 粘住
- c) 山光寒映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山水与自然,但更加强调宁静与隐逸的生活。
- 李白的《庐山谣》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豪放的情感,风格与张萱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