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蚕词》
时间: 2025-01-27 04:01: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簇蚕词
作者: 惠士奇 〔清代〕
麦风细,蚕眠地。
桑叶残,蚕上山。
蚕房渐觉侵微暑,
乍暄还暖愁煞汝。
朝热熏笼夜点灯,
窃脂驱雀猫捕鼠。
一日茸茸粉絮结,
两日堆堆白于雪。
三日团团论斗盛,
小妇量来大妇称。
缲出新丝付机杼,
织成十样花纹绫。
君不见茧税年年充国课,
浴蚕娘子常衣布。
白话文翻译:
细细的麦风吹拂,蚕儿在地上安静地睡觉;
桑叶已经枯萎,蚕儿却爬上了山。
蚕房里渐渐感到微微的暑气,
一会儿暖和又让人愁苦。
早晨的炎热使蚕房闷热,晚上又点亮了灯,
小偷偷走了脂肪,驱赶雀鸟,猫儿捕捉老鼠。
一天一夜,绒绒的粉絮开始凝聚,
两天后,堆积的蚕茧白得如雪。
三天后,团团的茧子讨论着丰收,
小妇女量着蚕丝,大妇人来称量。
缲出新丝交给织机,
织成十种花纹的绫绸。
你可曾见到,蚕茧的税收年年充实国库,
洗浴的蚕娘常常用布料做衣服。
注释:
- 蚕:指蚕虫,古代养蚕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 桑叶:蚕的主要食物,表明蚕的生长环境。
- 缲:指缲丝,即从蚕茧中提取丝线的过程。
- 茧税:指用茧子征收的税收,反映了养蚕的重要性。
- 浴蚕娘子:指养蚕的妇女,暗示她们的辛勤劳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惠士奇,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时代。他的诗作多以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观为题材,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养蚕业盛行的时期。蚕丝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来源,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养蚕的日常生活及其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反映了社会经济状况和农民的辛劳。
诗歌鉴赏:
《簇蚕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养蚕的过程和蚕农的日常生活。诗的开头便以“麦风细,蚕眠地”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描绘了桑叶枯萎、蚕儿上山的场景,暗示着自然环境对养蚕的影响。
诗中多次提到的温度变化,不仅是自然状态的反映,更是蚕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通过“朝热熏笼夜点灯”,作者生动描绘了蚕房内的辛苦与付出。接下来的几句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蚕茧的生长和收成的阶段,展现了小妇女与大妇女之间的分工和合作,突显出女性在养蚕中的重要角色。
最后,诗人提到“君不见茧税年年充国课”,不仅展示了养蚕的经济价值,也反映了当时国家对农业的重视。这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包含了深厚的社会背景与经济意义,展现出诗人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麦风细,蚕眠地。”:描绘安静的环境,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桑叶残,蚕上山。”:暗示桑叶的枯萎与蚕的生长,体现自然规律。
- “蚕房渐觉侵微暑,乍暄还暖愁煞汝。”:表达季节变换对蚕的影响。
- “朝热熏笼夜点灯,窃脂驱雀猫捕鼠。”:细节描写养蚕的辛苦。
- “一日茸茸粉絮结,两日堆堆白于雪。”:形象展示蚕茧的生长过程。
- “三日团团论斗盛,小妇量来大妇称。”:展示农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 “缲出新丝付机杼,织成十样花纹绫。”:描绘从蚕茧到丝绸的制作过程。
- “君不见茧税年年充国课,浴蚕娘子常衣布。”:总结养蚕的经济价值,体现农妇的辛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蚕茧比作雪,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蚕和妇女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如“朝热熏笼夜点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养蚕的辛劳与经济价值,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蚕:象征着勤劳与希望。
- 桑叶:代表着自然的馈赠和养蚕的基础。
- 茧:象征着财富和国家的经济基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该诗主要描绘了什么内容? A. 养蚕的过程
B. 农田的景象
C. 城市的繁华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茧税”反映了__的经济价值。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浴蚕娘子”是指养蚕的妇女。 (对/错)
答案:
- A
- 养蚕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绘了个人的情感,但主题更偏向于思乡;与《簇蚕词》的劳动主题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