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得窗前雪打声,起来眼界甚分明。
从前浪说丰年瑞,三白如今始作成。
白话文翻译:
听到窗外雪花拍打的声音,我立刻起身,眼前的景象分外清晰。过去常说丰年的瑞兆,如今三尺白雪终于成真。
注释:
- 窗前:窗户前面,指诗人所处的环境。
- 雪打声:雪花落在窗户上的声音,生动地描绘出雪的来临。
- 眼界:视野,看到的景象。
- 丰年瑞:丰年指的是丰收的年景,瑞指吉祥的征兆。
- 三白:指的是三尺厚的白雪,形容积雪的深厚。
- 如今始作成:如今终于实现了,强调时间的变化。
典故解析:
“丰年瑞”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农作物的丰收和好年景,寓意着吉祥和富饶。冬天的雪被视为一种“瑞雪兆丰年”的象征,表示来年的收成会很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仲弓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冬季,正值腊月,反映了诗人对冬雪的感受及其带来的丰年期待。雪的到来不仅是自然的现象,也象征着新的希望和未来的丰收。
诗歌鉴赏:
《十二月十五夜雪》是一首描绘冬雪的短诗,作者通过窗外雪打声的描写,引发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听得窗前雪打声”引入,生动地描绘了雪花落下的声音,营造出宁静而清新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个雪夜之中。接着,诗人提到“起来眼界甚分明”,表现出雪的纯洁和明亮,仿佛洗净了世间的尘埃,使得世界变得更加清晰。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借助“丰年瑞”这一典故,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通过“从前浪说丰年瑞”,诗人回忆起过往的期盼与希望,而“如今始作成”则强调了这一期待在现实中的实现,表现出对自然和生命循环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蕴含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体现了古诗词中典型的“物我合一”的美学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听得窗前雪打声:通过听觉描绘雪落的声音,让读者感受到冬夜的宁静。
- 起来眼界甚分明:诗人被雪声唤醒,眼前的雪景清晰可见,象征着新的视角和发现。
- 从前浪说丰年瑞:借用流传的说法,引入丰收的期待。
- 三白如今始作成:强调现实中的丰年即将实现,具有积极向上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雪声描绘成有声的动作,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性。
- 对仗:前后句在结构上相呼应,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象征:雪象征着纯洁、希望和丰收。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雪的描写,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展现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宁静,同时也预示着丰收的来临。
- 窗:隔绝与外界的联系,象征内心的思考与观察。
- 声:自然的声音,带来灵感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丰年瑞”指的是什么? A. 丰收的年景
B. 雪的声音
C. 冬天的寒冷 -
诗人通过哪个意象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A. 窗前
B. 雪
C. 眼界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自然的美
B. 丰收的希望
C. 个人的孤独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期待。
-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思索。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夜晚的景象引发思考,但更多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两者都体现了自然与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供读者参考。
- 《古诗词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美学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