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近有西来报,愁心渺夕阳。
南荒仍要害,大理隔存亡。
应变诸公屡,防秋四序忙。
古来形胜地,豹虎谩披猖。
白话文翻译
最近收到西方的消息,心中愁苦如同这渺小的夕阳。
南方的荒地依然危险,大理的存亡却遥不可及。
应对变化的各位官员屡次忙碌,防备秋天的四季变迁。
古往今来,形胜之地,豹虎肆意横行。
注释
- 近有:最近有。
- 西来报:来自西方的消息。
- 愁心:愁苦的心情。
- 渺:微小、渺小。
- 南荒:南方的荒地,指南方的危险之地。
- 大理:指大理地区,古代滇池一带,象征存亡的隔阂。
- 应变:应对变化。
- 诸公:指各位官员。
- 屡:屡次。
- 防秋:防备秋天。
- 四序:四季。
- 形胜:地势形状,形势优越之地。
- 豹虎:比喻危险的事物。
- 谩披猖:肆意横行、嚣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立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流露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他的诗风多表现出苍凉与忧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不断,诗人借西来消息,反映了自己对国家存亡的忧虑以及对官僚无能的失望之情。
诗歌鉴赏
《近有》一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展示了诗人心中的忧愁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第一句通过“西来报”引入外部信息,这里的“报”不仅是消息的传递,也暗示着外敌的威胁。接着“愁心渺夕阳”,夕阳象征着日落而亡,暗示诗人对前途的渺茫与无奈。第二联“南荒仍要害,大理隔存亡”,诗人将南方的危险与大理的隔阂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国土安危的忧虑。
接下来的“应变诸公屡,防秋四序忙”则是对官员忙碌却无所作为的无奈叹息,表现出对社会动荡的无力感。最后一句“古来形胜地,豹虎谩披猖”则是对历史的反思,认为即便是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依然逃不过危险的侵袭,揭示了历史的无常和人心的脆弱。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个人的愁苦到对国家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无奈。诗中所运用的意象与修辞手法,为其情感的表达增添了厚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近有西来报:最近收到来自西方的消息,暗示外部局势的变化。
- 愁心渺夕阳:心中忧愁如同逐渐消逝的夕阳,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 南荒仍要害:南方的荒地依旧危险,暗示国家面临的困境。
- 大理隔存亡:大理的存亡遥不可及,反映了对国事的忧虑与无力感。
- 应变诸公屡:各位官员屡次应对变化,表现出无奈与失望。
- 防秋四序忙:防备秋天的四季变迁,暗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 古来形胜地:古往今来,地势优越之地依然不安。
- 豹虎谩披猖:豹虎肆意横行,象征社会的混乱与危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夕阳比作愁苦的心情,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联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提到“应变”、“防秋”等,强调官员的忙碌与无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官僚无能的失望,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着希望的消逝与无奈。
- 南荒:代表着危险与不安。
- 豹虎:象征着社会的混乱与凶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来报”指的是:
- A. 来自北方的消息
- B. 来自西方的消息
- C. 来自南方的消息
-
“愁心渺夕阳”中“渺”字的意思是:
- A. 渺小
- B. 明亮
- C. 渊深
-
“古来形胜地,豹虎谩披猖”中提到的“豹虎”象征的是:
- A. 和平
- B. 危险
- C. 富饶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反映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 杜甫《春望》:展示对国家存亡的忧虑。
诗词对比
对比《近有》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但萧立之的诗更侧重于个体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悲痛。两者在情感的深度和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萧立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