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尽胸中蕴,康时与致君。
未应才执戟,忽去作修文。
清节梅花屋,闲身马鬣坟。
铭旌瞻不及,双泪落南云。
白话文翻译:
胸中积蓄的才华无法尽情发挥,康熙年间我希望能为国家效力。
我本应手握戟柄,成就一番事业,却不料匆匆离去,去追求文人的清雅。
我清白的节操犹如梅花一般,安静地栖息在那间屋子里,
我闲适地躺在马鬣的坟墓旁。
铭刻在旗帜上的丰功伟绩无法再看到,
我的双泪如南方的云彩般倾洒而下。
注释:
- 不尽:无法全部表达。
- 蕴:积蓄、蕴藏。
- 康时:指康熙年间。
- 执戟:手握戟,象征军职或功业。
- 修文:追求文人生活。
- 清节:清白的节操。
- 梅花屋:比喻清雅的栖息之地。
- 马鬣坟:象征安静和闲适的归宿。
- 铭旌:铭刻在旗帜上的功绩。
- 南云:南方的云,象征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萧立之(1123-1184),字季通,号复斋,南宋诗人,擅长诗文,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尤其善于抒发个人情怀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与变革的年代,诗人面对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不得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才华与国家功业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切感慨。开头两句“胸中蕴”与“康时”,诗人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渴望与志向,然而现实却让他不得不放弃理想。后半部分则通过“梅花屋”与“马鬣坟”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幽的生活状态,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情感上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忧伤和无奈,诗人既有对历史的敏感,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复杂的情感世界。诗中“铭旌瞻不及”的句子,更是将个人理想与历史功绩结合,产生深远的哲学意义,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尽胸中蕴”:自述才华未能展现。
- “康时与致君”:渴望在康熙年间为国效力。
- “未应才执戟”:本应有所作为,却已离去。
- “忽去作修文”:追求文人生活,放弃了功名。
- “清节梅花屋”:保持清白的节操,隐居于梅花间。
- “闲身马鬣坟”:安静地生存,享受孤独。
- “铭旌瞻不及”:对功名的追求已不再。
- “双泪落南云”:表达离愁别绪,情感深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白节操比作梅花,象征高洁。
- 对仗:如“执戟”与“修文”,对比两种生活选择。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文人对功名与隐逸的思考,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感与个人情感。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诗人清白的节操。
- 马鬣:象征安宁与闲适,表明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南云:象征离愁,情感的寄托与抒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康时”指的是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清节梅花屋”中的“梅花”象征着什么? A. 功名
B. 清白节操
C. 隐逸生活
D. 战争 -
诗人最终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A. 追求功名
B. 隐居生活
C. 从军报国
D. 商业活动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 杜甫《登高》:表达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个人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比较萧立之的隐逸思想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萧立之更加入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哲理性。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