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杂咏七十四首,自洪武十一年平原还家作也 其十》

时间: 2025-02-04 15:28:59

十载山中读道经,石坛烟雨桂花生。

年来卖药长安市,渐喜无人识姓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载山中读道经,
石坛烟雨桂花生。
年来卖药长安市,
渐喜无人识姓名。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隐居了十年,专心阅读道教经典;
在石坛上,烟雨朦胧,桂花悄然绽放。
这些年来我在长安城中卖药,
渐渐喜欢无人知晓我的姓名。

注释:

  • 十载:十年。
  • 山中:指隐居的山林。
  • 道经:道教的经典书籍。
  • 石坛:用石头筑成的平台,常用于祭祀或修道。
  • 烟雨:形容雾气和细雨交织的情景。
  • 桂花:一种香花,象征着高洁和隐逸。
  • 卖药:指以药材为生,通常表示一种隐士的生活方式。
  • 长安市:指长安城,古代的繁华城市。
  • 渐喜:逐渐感到高兴。
  • 无人识姓名:无人知道我的名字,表现出隐居的愿望。

典故解析:

  • 道教: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修养。
  • 隐士文化:在中国古代,隐士往往追求远离尘世的生活,象征着一种高尚的品格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蕡,明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中,向往隐逸生活,常以自然和道教文化为题材进行创作。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反映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洪武十一年,正值作者返乡隐居之际,表达了他对道教经典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展现了作者对道教思想的追求与向往。诗的开头“十载山中读道经”说明了作者在山中隐居的年限,表明他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和对道教经典的虔诚学习。这里的“山中”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精神的归宿,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石坛烟雨桂花生”一联中,通过“石坛”和“烟雨”两个意象,营造出朦胧而清幽的氛围,象征着隐士的高洁与清雅。“桂花生”则让人联想到秋天的香气,暗示着隐居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接下来的“年来卖药长安市”,则展现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卖药不仅是生计的方式,更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无奈与接受。从“渐喜无人识姓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隐秘生活的逐渐适应与喜悦,表现出对名利的淡漠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视。

总的来说,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载山中读道经:十年在山中专心致志地学习道教经典,体现了作者的志向和追求。
  2. 石坛烟雨桂花生:在石头平台上,烟雨朦胧中桂花盛开,描绘出自然的美丽和隐居的宁静。
  3. 年来卖药长安市:在长安城中卖药为生,表明作者的生活方式及与世俗的联系。
  4. 渐喜无人识姓名:逐渐喜欢这种无人知晓的生活,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居的生活比作阅读道教经典,体现出内心的追求。
  • 对仗:如“石坛烟雨”和“桂花生”,形成了和谐的音律与节奏。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名利的淡漠,反映出作者对道教文化的热爱和对自我内心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中:代表隐逸与自然。
  • 石坛:象征着修道的地方。
  • 烟雨:象征着朦胧与清幽,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桂花: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隐士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作者在山中隐居了多少年?

    • A. 五年
    • B. 十年
    • C. 二十年
  2. 诗中桂花的意象代表什么?

    • A. 秋天的气息
    • B. 人生的烦恼
    • C. 名利的追求
  3. 作者对长安城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热爱
    • B. 无奈
    • C. 淡漠

答案:

  1. B. 十年
  2. A. 秋天的气息
  3. C. 淡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中隐居生活,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
  • 陶渊明《饮酒》:表达隐士生活的恬淡与对自然的向往,两者都体现了对名利的淡漠。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