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粤贼倡乱以来蔓延大江南北今已七年矣老师縻饷平定无期烦惋之余忾然有作 其六》

时间: 2025-01-26 03:10:44

国计皆私计,官穷胆气粗。

脂膏恣朘削,色目借捐输。

曾不怜人死,何尝怯鬼诛。

黑丸随处有,可有护身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国计皆私计,官穷胆气粗。
脂膏恣朘削,色目借捐输。
曾不怜人死,何尝怯鬼诛。
黑丸随处有,可有护身符。

白话文翻译:

国家的计策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官员们穷困却胆气很足。
脂肪和膏油肆意被削削,税收和捐款的名目层出不穷。
从来不怜惜百姓的生死,又怎么会畏惧鬼神的惩罚?
黑色的小丸子到处都是,难道真的有护身符的存在?

注释:

  • 国计:指国家的政策和计划。
  • 私计:指个人的私利和利益。
  • 官穷:指官员贫困。
  • 胆气粗:形容有勇气或气魄。
  • 脂膏:比喻财富,指多余的物质。
  • 恣朘削:肆意削减和剥削。
  • 色目:指各种税收和捐款的名目。
  • 怜人:怜悯别人,特别是百姓。
  • 鬼诛:鬼神的惩罚。
  • 黑丸:可能指代一些不法之物或暗藏的危险。
  • 护身符:象征保护自己的符咒或方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惺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官场的腐败与民众的苦难。李惺的诗风直白而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诗作表达了对当时政局的控诉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诗中反映了官员的腐败与百姓的苦难,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精炼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诗的开头“国计皆私计”直接指出了腐败的根源,强调了国家政策被个人私利所左右的现象。接下来的“官穷胆气粗”则描绘了官员在经济困境中仍然表现出的傲气,表现出一种讽刺意味。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示出官员的贪婪与无视民生的态度,令人深感愤慨。

“脂膏恣朘削,色目借捐输”一句通过对财富的隐喻,表现了官员们对民众的剥削,显示出民众在重税和捐款面前无力反抗的悲惨处境。这种深切的社会批判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曾不怜人死,何尝怯鬼诛”更是将社会的黑暗推向高潮,质问了那些不顾人民生死的官员。同时,提到“黑丸随处有”,隐喻社会上充斥着不法之物和危险,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无助。最后一句“可有护身符”则在质疑中带着一丝讽刺,体现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失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与批判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国计皆私计:国家的政策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揭示出官场的腐败。
  2. 官穷胆气粗:虽然官员们经济困窘,但却表现得极其傲慢,反映出其内心的无知与自负。
  3. 脂膏恣朘削:财富肆意被剥削,暗指官员对民众的剥削与压榨。
  4. 色目借捐输:各种名目的捐款和税收层出不穷,百姓无力抗拒。
  5. 曾不怜人死:官员们从未关心过民众的生死,表现出其冷漠无情。
  6. 何尝怯鬼诛:他们从不畏惧鬼神的惩罚,反映出道德的沦丧。
  7. 黑丸随处有:社会上充斥着黑暗与危险,暗喻社会的混乱。
  8. 可有护身符:质疑护身符的有效性,表现出对现状的失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官员的富裕与百姓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
  • 隐喻:将“脂膏”比作财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反问:通过反问句加强对官员冷漠的控诉,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是对腐败官场的控诉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通过描绘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与愤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国计:象征国家的政策,反映了社会的根本问题。
  • 脂膏:象征财富和贪婪,代表着官员的腐败。
  • 黑丸:暗示社会的不法之物和潜在的危险,反映了社会的混乱与无序。
  • 护身符:象征保护与希望,但在诗中却带有讽刺的意味,暗示对现状的失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官穷胆气粗”,这是在讽刺什么? A. 官员的贫穷
    B. 官员的傲慢
    C. 官员的忠诚
    D. 官员的智慧

  2. 诗中“脂膏恣朘削”指的是什么? A. 民众的财富
    B. 官员的腐败
    C. 国家政策
    D. 自然资源

  3. “黑丸随处有”意味着什么? A. 社会的繁荣
    B. 社会的混乱
    C. 人民的安宁
    D. 官员的正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同样表达了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描绘了平民百姓的艰辛生活,展现了对社会的批判。

诗词对比:

  • 李惺与杜甫的诗作都有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但李惺的语言更为直接而尖锐,而杜甫则用更为细腻的笔触描绘民生疾苦。两者在风格上形成对比,但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