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卖花声》 ——高旭〔清代〕
天气病人否。寒暖谁谋。绵衣刚换又重裘。昨夜杏花今夜雨,打叠闲愁。春色荡难收。破碎金瓯。男儿掷笔觅封侯。无限东风亡国恨,兜上心头。
白话文翻译:
这天气让人愁苦,不知道病人们的情况如何,寒热交替,谁来为此操心呢?新换的绵衣又要披上厚重的裘衣。昨夜的杏花与今夜的细雨,交织着无尽的忧愁。春光虽美,却难以收回。金瓯已经破碎。年轻人抛弃笔墨去追求功名。然而,心中的国恨在东风中无尽回荡,深埋在心头。
注释:
- 天气病人否:问候病人,表达关心。
- 寒暖谁谋:寒冷和温暖,谁来为此操心。
- 绵衣刚换又重裘:刚换上轻便的绵衣,又得披上厚重的裘衣,表达了生活的困扰。
- 昨夜杏花今夜雨:杏花盛开而今夜又下雨,象征着无常和忧愁。
- 春色荡难收:春天的美好,难以保存和留住。
- 破碎金瓯:比喻国家的破碎与失落。
- 男儿掷笔觅封侯:年轻人放弃文人生活,追求仕途。
- 无限东风亡国恨:感叹国破家亡的痛苦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旭,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见于史籍,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家国之忧。他的诗风多以细腻和感伤著称,常常融入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卖花声》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交织,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无奈。
诗歌鉴赏:
《卖花声》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变化,折射出内心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首句“天气病人否”开篇即引人入胜,不仅关心他人的健康,亦反映出诗人自身的忧虑。随着对天气寒暖的探讨,诗人引入个人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生活艰辛的感叹。
整首诗中,杏花与细雨的描绘,象征了春天的美好与无常,承载着诗人内心的闲愁。特别是“破碎金瓯”一句,直白而有力,表达了对国家破碎的痛惜,这不仅是个人的悲伤,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最后,诗句“男儿掷笔觅封侯”展现了青年人的理想与追求,但随之而来的“无限东风亡国恨”,则让这种追求显得苍白无力,表明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整首诗在清丽中透出悲凉,令人心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气病人否:开头关切的问候,暗示社会关怀缺失。
- 寒暖谁谋:生活的困扰,反映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无奈。
- 绵衣刚换又重裘:生活的变迁,象征着人们的艰难。
- 昨夜杏花今夜雨:自然的变化与情感的交织,暗示忧愁。
- 春色荡难收:春天的美好转瞬即逝,无法留住。
- 破碎金瓯:象征国家的破败与失落。
- 男儿掷笔觅封侯:追求功名的理想与放弃文人的矛盾。
- 无限东风亡国恨:历史的长河中,国破家亡的痛苦永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破碎金瓯”,用物象比喻国家的破裂。
- 对仗:句中寒暖、绵衣与重裘,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春色与闲愁拟人化,增添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理想追求的失落感,情感基调深沉而悲凉,反映出历史的无奈与人心的苦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 雨:象征忧愁与无常,带来情感的沉重。
- 金瓯:象征国家和家庭的完整,破碎则是失落与痛苦的体现。
- 东风:象征历史的风云变幻,承载着国恨与家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卖花声》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高旭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昨夜杏花今夜雨”的意象主要表达了?
- A) 春天的美好
- B) 个人的忧愁
- C) 繁华的盛景
- D) 自然的规律
-
“破碎金瓯”象征着什么?
- A) 个人的悲伤
- B) 国家和家庭的破碎
- C) 自然的变化
- D) 青年的理想
答案:
- B) 高旭
- B) 个人的忧愁
- B) 国家和家庭的破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对国破家亡的忧虑,描绘了春天的自然与战争的痛楚。
- 《登高》: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个人的失落与历史的无奈。
这样的对比展示了两位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