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浪淘沙·酒深灯灺春人欲离怆成短阕》

时间: 2025-01-27 04:00:14

疏髻亸珠蝉。

翠奼红娟。

春宵似海误伊眠。

窗月有香花在水,人语吹烟。

一语一生怜。

黯绝离筵。

明朝要上越江船。

又是匆匆如梦里,莫说当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卖花声/浪淘沙·酒深灯灺春人欲离怆成短阕
作者: 姚燮 〔清代〕

疏髻亸珠蝉。翠奼红娟。春宵似海误伊眠。
窗月有香花在水,人语吹烟。一语一生怜。
黯绝离筵。明朝要上越江船。
又是匆匆如梦里,莫说当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夜的美丽景象。女子轻松地梳着发髻,耳边挂着珠子,身着翠绿和红色的衣裳,春夜似海,令人沉醉,竟让人误了入睡的时光。
窗外的月光照在水面上,香花随水漂流,人们在旁低语,烟气袅袅,令人怜惜。离别的宴席让人感到黯然神伤,明天我将乘船越江而去,又是一场匆匆的梦境,怎能提及往年的种种呢?


注释:

  • 疏髻:松散的发髻,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的轻松妩媚。
  • 亸珠:耳边佩戴的珠子,增添了女子的优雅。
  • 翠奼红娟:形容女子衣服的颜色,翠绿和红色交相辉映。
  • 春宵似海:春天的夜晚如同大海般迷人,容易让人沉醉。
  • 窗月有香花在水:窗外的月光照耀下,水中漂浮着香花,增添了夜的风情。
  • 一语一生怜:每一句话都传达着深切的怜惜之情。
  • 黯绝离筵:离别的宴席显得格外悲伤。
  • 越江船:明天将要乘船渡过江河,象征离别。
  • 匆匆如梦里:一切来得快去得也快,如同梦境般瞬息即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燮,清代诗人,字百川,号惟庵,生于1640年。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婉约,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主题,作品多描绘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风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逐渐稳定之际,文人们以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首诗正体现了作者对春夜美好景象的向往及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卖花声》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春夜的景象,尤其是诗人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展现了那种青春的妩媚与婉约。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宵的迷人和离别的哀愁。开篇的“疏髻亸珠蝉”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轻松而又优雅的场景,女子的形象令人心生怜惜。接着“春宵似海误伊眠”,不仅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窗外的景象“窗月有香花在水”,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读者可以感受到那种既美好又让人感到惆怅的情感。最后一段则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以“明朝要上越江船”表达了对即将离去的无奈与不舍,结尾的“又是匆匆如梦里,莫说当年”则将整首诗的情感升华,回首往事,似乎一切都在梦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春夜的美丽,还深刻反映了人们对时间流逝和离别的感慨,情感真挚而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疏髻亸珠蝉:女子轻松的发髻与耳边的珠子,展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感。
  2. 翠奼红娟:衣服色彩的搭配,增强了视觉的美感。
  3. 春宵似海误伊眠:春夜如海般深邃迷人,令人沉醉。
  4. 窗月有香花在水,人语吹烟:窗外的月光下,香花漂浮,伴随着人们的低语,使得情景更为生动。
  5. 一语一生怜: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情感的珍惜。
  6. 黯绝离筵:离别的聚会让人心情沉重。
  7. 明朝要上越江船:即将踏上旅程,象征着离别。
  8. 又是匆匆如梦里,莫说当年:时间如梦般飞逝,不再提及往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夜比作大海,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花与月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 对仗:全诗的对仗工整,使得语句更加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春夜的美丽与离别的无奈,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情感复杂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宵: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 香花:代表着青春和爱情的美好。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
  • 江船:隐喻着离别与旅途。

这些意象不仅富有美感,也承载着深刻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疏髻亸珠蝉”是指什么?
    A. 春天的花朵
    B. 女子的发型和装饰
    C. 夜晚的景象

  2. “春宵似海误伊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没有时间感
    B. 对春夜的迷醉
    C. 对离别的忧伤

  3. “明朝要上越江船”的意思是什么?
    A. 明天要出发
    B. 明天有聚会
    C. 明天要回家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描绘了思念之情,与《卖花声》中对离别的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更侧重于亲情的表达,而后者则是对爱情的感怀。

以上对比展现了不同诗人在面对离别和思念时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丰富了读者对古诗词的理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