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丹霞山》

时间: 2025-01-10 22:11:09

偶随瓶锡绕丹霞,望入南湖野兴赊。

洞壑高低俱石骨,溪桥深浅只霜花。

赤城绝汉侵云直,绿玉澄潭映日斜。

言息松阴还送目,几声樵唱逐归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随瓶锡绕丹霞,望入南湖野兴赊。
洞壑高低俱石骨,溪桥深浅只霜花。
赤城绝汉侵云直,绿玉澄潭映日斜。
言息松阴还送目,几声樵唱逐归鸦。

白话文翻译:

我偶尔跟随着瓶子和锡器,漫游于丹霞山,目光投向南湖,心中的野趣渐渐增加。
山谷的高低起伏皆是石头的骨骼,溪水和桥梁的深浅映衬着霜花。
赤城的山峰直插云霄,绿玉般的清潭映照着斜斜的阳光。
在松树的阴影下,我的目光仍然得以远眺,偶尔听到几声樵夫的歌唱,伴随着归巢的乌鸦。

注释:

  • 瓶锡:指随身携带的器具,象征游历。
  • 丹霞:指丹霞山,以其独特的红色岩石著称。
  • 南湖: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湖泊,代表自然景色。
  • 霜花:指秋冬季节霜冻后形成的花纹,象征寒意。
  • 赤城:指赤色山峰,表现出高度和雄伟。
  • 绿玉澄潭:比喻清澈的湖水,像绿玉一样晶莹剔透。
  • 樵唱:樵夫的歌唱,代表劳动与生活的气息。
  • 归鸦:归巢的乌鸦,暗示时光流逝与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今鸷,明代僧人,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繁荣时期。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表现了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在动荡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绕丹霞山》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诗人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偶随瓶锡绕丹霞”,一种轻松的游历感跃然纸上,似乎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随性而自在的游山玩水的情境中。接下来的“望入南湖野兴赊”,则通过“野兴”二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自然融合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写,不仅展示了丹霞山的自然风光,还折射出诗人的个性与情感。诗中提到的“洞壑高低俱石骨”,展现了山峦的雄伟与坚硬;而“溪桥深浅只霜花”则将细腻的自然景象与寒意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最后两句“言息松阴还送目,几声樵唱逐归鸦”,通过对声音和景象的描绘,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低语和人们的生活气息,给整首诗增添了温暖的人情味。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归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偶随瓶锡绕丹霞:表达诗人随意游玩的心态,瓶子与锡器象征着随身携带的物品,暗示游山的愉悦。
  2. 望入南湖野兴赊:诗人远望南湖,感受到自然的乐趣不断增加。
  3. 洞壑高低俱石骨:山谷的起伏犹如石头的骨骼,强调自然的坚韧与雄浑。
  4. 溪桥深浅只霜花:溪流和桥的深浅与霜花相映,表现出自然的精致与细腻。
  5. 赤城绝汉侵云直:赤色的山峰直插云霄,展现出自然的高耸与壮丽。
  6. 绿玉澄潭映日斜:清澈的潭水如绿玉般美丽,反射出斜斜的阳光,给予人视觉上的享受。
  7. 言息松阴还送目:在松树阴影下,目光仍可远眺,传达出宁静与安详。
  8. 几声樵唱逐归鸦:几声樵夫的歌唱伴随归巢的乌鸦,营造出一种生活气息与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潭水比作“绿玉”,形象生动。
  • 对仗:如“高低”与“深浅”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如“言息松阴”,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丹霞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它不仅仅是山水的歌颂,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霞:象征自然的独特与美丽。
  • 南湖:代表宁静与深邃。
  • 霜花:象征季节的变迁与寒冷。
  • 赤城:象征高远与壮丽。
  • 绿玉澄潭:象征清澈与纯净。
  • 松阴:象征宁静与庇护。
  • 樵唱:象征劳动与生活的气息。
  • 归鸦:象征归属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此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释今鸷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赤城绝汉”中的“赤城”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座山峰
    C. 一种颜色
    D. 一种动物

  3. 诗中提到的“南湖”象征着: A. 劳动
    B. 宁静
    C. 战争
    D. 秋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但更注重静谧的氛围与内心的感受。
  • 李白《庐山谣》: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山的雄伟,风格更为豪放。
  • 杜甫《登高》:以更为沉重的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更为沉郁。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