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忆梁汾》

时间: 2025-01-25 18:17:15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

绕砌蛩螿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

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

知否小窗红烛。

照人此夜凄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忆梁汾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
绕砌蛩螿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
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
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

白话文翻译:

刚听到夜雨声,便感到秋天的气息如此浓厚。
四周环绕着蟋蟀的鸣叫,人却沉默不语,梦中转动的愁绪无处可依。
重重叠叠的山峦横亘在江面,想起你游历的疲倦去了何方。
你知道吗?小窗前的红烛,照亮了我此夜的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石阶或台阶。
  • 蛩螿:蟋蟀,夜间鸣叫的虫子。
  • 游倦:游玩疲倦,指游历的疲惫。
  • 知否:你知道吗?
  • :蜡烛,这里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典故解析:

  • “夜雨”与“秋如许”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其内心的孤独情绪。
  • “乱山千叠”描绘了自然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著名的词人,兼擅诗文。他的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著称,代表了清初词风的高峰。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友情的思考和感悟,尤其是在经历了亲友离世后,情感愈加沉重,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清平乐 忆梁汾》是一首充满情感与自然景色交织的词作,开头提到“夜雨”,瞬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秋天的气息通过细腻的描写得以体现,夜雨的声音与蟋蟀的鸣叫相互交织,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着内心的孤寂。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有梦转愁无据”表达了内心的迷惘,似乎在追忆过去的美好,却又感到无处寄托的忧愁。“忆君游倦何方”是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对友人游历的关心和对友人无定的生活状态的惋惜。

最后两句“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则是对孤独的直白描绘,窗前的红烛光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诗人孤单的夜晚,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情绪。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生命的无奈,体现了纳兰性德作为词人的深厚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
    通过夜雨的声音,诗人感受到秋天的到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化。

  2. “绕砌蛩螿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
    蟋蟀的鸣叫伴随着静谧的环境,诗人内心的愁绪无处可依,梦中也无法找到安慰。

  3. “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
    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壮丽,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心。

  4. “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
    红烛的微光照亮了诗人孤独的夜晚,象征着他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雨与秋天相联系。
  • 拟人:蟋蟀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表现了静默中的孤独。
  • 对仗:如“乱山千叠”与“忆君游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情感与自然交织,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生命的无常与对往昔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雨: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代表生命的变化与流逝。
  • 蛩螿:象征着夜的寂静与思绪的纷乱。
  • 红烛:象征着温暖与孤独的对比,照亮内心的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夜雨”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2. “乱山千叠”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美丽的湖泊 B. 壮丽的山景 C. 繁华的城市

  3. 诗中“知否小窗红烛”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温馨 B. 凄凉 C. 喜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的《清平乐 忆梁汾》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有对秋天的描写,但前者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交织情感,而后者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回忆与愁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纳兰性德词集》
  • 《清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