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时间: 2025-01-10 22:36:51意思解释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原文展示
沐罢巾冠快晚凉,
睡馀齿颊带茶香。
舣舟北岸何时渡,
晞发东轩未肯忙。
康济此身殊有道,
医治外物本无方。
风流二老长还往,
顾我归期尚渺茫。
白话文翻译
沐浴完毕,戴上帽子,感到晚风凉爽;
睡醒后,嘴角还留有茶香。
停船在北岸,不知何时才能渡过;
洗发在东边的窗前,却不想急于忙碌。
修身养性,身体健康非常有道理;
医治外在的事物,本就没有固定的方法。
风流的两位老者,常常还会来;
但我归家的日期,却依然渺茫。
注释
- 巾冠:指的是用来束发的巾子和帽子,古代男子的装束。
- 茶香:喝茶后嘴唇和牙齿上留有的香气。
- 舣舟:停船的意思。
- 晞发:洗头,头发湿润。
- 康济:健康与治愈。
- 外物:指外在的事物、环境。
- 风流二老:指的是在诗人心中有风雅之气的两位长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表达了他对金山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两位长老的敬仰与友谊。诗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归期不定的惆怅。
诗歌鉴赏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是苏轼在金山寺留下的一首佳作,诗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哲理的追求。开头两句“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描绘了诗人沐浴后的清新与放松,仿佛在享受生活的美好。随后的“舣舟北岸何时渡,晞发东轩未肯忙”,则流露出他对未来归期的渺茫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接着,诗人以“康济此身殊有道”引入哲理思考,表达了对身心健康的重视,认为修身养性是治愈身心的最佳方式。最后两句“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则是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突显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人生的无常。
整首诗在轻松的氛围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苏轼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沐罢巾冠快晚凉:沐浴之后,戴上巾帽,感受到夜晚的凉爽。
- 睡馀齿颊带茶香:刚睡醒,嘴角留有茶的香气。
- 舣舟北岸何时渡:停船在北岸,不知道何时能渡过。
- 晞发东轩未肯忙:在东边的窗前洗头,却不想急于忙碌。
- 康济此身殊有道:保持身体健康是有道理的。
- 医治外物本无方:医治外在事物本没有固定的方法。
- 风流二老长还往:风雅的两位老者常常会来。
- 顾我归期尚渺茫:但我回家的日期仍然不确定。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沐罢巾冠”和“睡馀齿颊”。
- 比喻:将健康与修身养性比作“医治”,强调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未来归期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苏轼洒脱与哲理深邃的个性。
意象分析
- 茶香:象征着生活的闲适与雅致。
- 北岸:代表着归途的渺茫与遥远。
- 二老:象征着智慧与风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舣舟北岸”指的是: A. 停船在南岸
B. 停船在北岸
C. 继续航行 -
诗中提到的“风流二老”指的是: A. 两位年轻人
B. 两位老年人
C. 两位诗人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自然风光
B. 友谊与人生
C. 旅行的乐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苏轼的《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为表达离别情感的作品,但苏轼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哲理,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壮阔的景致。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诗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