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子由》

时间: 2025-01-10 22:54:36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留轮手,堂下笑桓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留轮手,堂下笑桓公。

白话文翻译:

这几本书几乎被尘埃覆盖,仿佛被虫子啃噬一般。
谁能理解圣人的思想,不过是在书籍中一知半解。
琴弦虽然已被弹尽,但乐器的声音依旧存在,
技艺精湛的工匠,堂下却在嘲笑桓公。

注释:

  • 埃简:书本被尘埃覆盖,指书籍被遗忘或无用。
  • 蠹虫:指蛀虫,比喻对书籍的破坏。
  • 圣人意:指圣贤的思想和教诲。
  • 曲尽弦犹在:形容音乐虽已结束,但余音仍存。
  • 器成机见空:意指器具做好了,但却失去了实用的功能。
  • 桓公:指春秋时期的桓公,传说中因轻视知识被嘲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苏轼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诗词、散文、词等皆有重要作品。他的诗风豪放,词风婉约,常常结合哲理与生活经验。

创作背景:

《嘲子由》写于苏轼与弟弟苏辙(字子由)之间的亲密关系中。诗中表达了对知识的思考及对学问的轻视,反映了苏轼对当时学术氛围的批判。

诗歌鉴赏:

《嘲子由》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面上看似在嘲笑自己弟弟的学术追求,但实际上却深刻地探讨了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诗的开头用“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形象地描绘了书籍被遗弃的状态,暗示着知识的被忽视与遗忘。而后句“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进一步揭示了单纯依赖书本知识的局限性。

接着,诗中用“曲尽弦犹在”来表达即使音乐已终结,其余音仍在,说明真正的智慧不在书本,而在于对生活的感悟与领悟。最后“妙哉留轮手,堂下笑桓公”不仅指向技艺的传承,也暗含对那些只在表面上追求知识之人的讽刺。

整首诗采用了生动的比喻与形象化的表达,体现了苏轼对知识的深邃理解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通过音乐与工匠的意象,诗人传达了对真正智慧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对形式主义的蔑视和对实质内涵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堆几尽埃简:这句描绘了书籍的无用,象征着被遗忘的知识。
  2. 攻之如蠹虫:将对书籍的无用之态与虫子啃噬作比较,形象生动。
  3. 谁知圣人意:质疑他人对圣人智慧的理解,强调知识的局限性。
  4. 曲尽弦犹在:指出即便知识已用尽,灵感与体验仍在。
  5. 器成机见空:表达了工艺虽成,但缺乏实用性,暗指知识的空洞。
  6. 妙哉留轮手:称赞真正的技艺与智慧,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7. 堂下笑桓公:以桓公为例,讽刺只重表面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攻之如蠹虫”,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书籍的无用之感。
  • 对仗:诗中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表达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倡导实践的重要性,批判单纯依赖书本知识的态度,强调对生活经验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埃简:象征被遗忘的知识。
  • 蠹虫:比喻无用的知识,侵蚀智慧。
  • 琴弦:代表艺术与智慧的余韵。
  • 桓公:象征对知识的轻视和社会的嘲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堆几尽埃简”中“埃”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尘埃
    C. 知识

  2. 诗中提到的“桓公”是谁的代称? A. 孔子
    B. 只重表面的人
    C. 苏轼的弟弟

  3. 诗中强调的真正智慧来源于哪里? A. 书本
    B. 生活经验
    C. 他人的教导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苏轼另一首诗,探讨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 《水调歌头》: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月的寄托。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与苏轼的豪放风格相似,但李白更多强调个体情感的宣泄,而苏轼则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