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王中甫挽词》
时间: 2025-01-10 23:16: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年王中甫挽词
苏轼 〔宋代〕
先帝亲收十五人,
仁宗朝贤良十五人。
今惟富郑公张宣徽,
钱纯老及余与舍弟在耳。
四方争看击鹏鹍,
如君才业真堪用。
顾我衰迟不足论,
出处升沉十年后。
死生契阔几人存,
他时京口寻遗迹,
宿草犹应有泪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为了悼念已故的友人王中甫而作。首句提到先帝时曾召集过十五位贤士,仁宗时期也有过相似的贤良之士,如今仅剩下富郑公、张宣徽、钱纯老以及我和我的弟弟在世。四方的人都在争相仰视那些像鹏鸟一样的人物。假如你真有能耐和才华,何必顾虑我年迈衰弱而无足轻重。十年后我们经历了许多的起伏,生死离别的朋友又能留下几人呢?日后当我到京口寻找旧时的遗迹时,宿草上也许还会留有泪痕。
注释:
- 先帝:指的是北宋时期的皇帝,提到其曾召集贤良之士。
- 仁宗:指的是北宋仁宗皇帝赵祯,也是一个被称赞的明君。
- 鹏鹍: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代表志向远大的人。
- 衰迟:年老和衰弱。
- 契阔:生死离别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关心民俗与社会。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人性的复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苏轼失去好友王中甫时所作,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王中甫与苏轼交情深厚,诗中对往昔的追忆不仅是对友人的怀念,也是对人生起伏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同年王中甫挽词》是一首充满感情的悼亡诗,展现了苏轼对友人深切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以“先帝亲收十五人,仁宗朝贤良十五人”引入,表达出历史的变迁与时光的流逝。通过对比过去贤良人物的盛景和如今仅存的几人,诗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接着,他提到“鹏鹍”这一意象,象征着理想与抱负,暗示那些有才华的人应该被重用。而“顾我衰迟不足论”则体现了他对自身的谦卑和对友人的无尽怀念。整首诗在生死契阔间流露出深邃的哲理,诗人似乎在问: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朋友,如今又能有多少人能陪伴在侧?
最后的结尾“宿草犹应有泪痕”则是对过往时光的感叹,留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哀伤与惆怅。整首诗在情感上起伏跌宕,既有对友人的追忆,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让人倍感惆怅而又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帝亲收十五人:提到过去的皇帝曾召集过贤士,表明当时的盛况。
- 仁宗朝贤良十五人:再提仁宗时期的贤良之士,强调历史的延续。
- 今惟富郑公张宣徽:现在只剩下这几位值得敬重的人。
- 钱纯老及余与舍弟在耳:表达了对现存友人的珍惜。
- 四方争看击鹏鹍:志向远大的人物受到众人仰慕。
- 如君才业真堪用:如果你有真正的才能,应当被重用。
- 顾我衰迟不足论:自谦自己年老衰弱,不值得一提。
- 出处升沉十年后:经历了十年的起伏,人生如潮汐。
- 死生契阔几人存:生死离别之后,能一起的人仍有多少?
- 他时京口寻遗迹:未来在京口寻找往日的痕迹。
- 宿草犹应有泪痕:希望草地上还留有往日的泪痕。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有志之士比作“鹏鹍”,象征志向高远。
- 对仗:使用对仗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的情感真挚且深邃,展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起伏的感慨。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
- 鹏鹍:象征高远的志向与理想。
- 草:代表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亦是对往昔的追忆。
- 泪痕:象征对友人的怀念与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同年王中甫挽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鹏鹍”象征着什么?
- A) 忧伤
- B) 高远的志向
- C) 友谊
- D) 财富
-
诗中提到的“衰迟”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
- B) 老化和衰弱
- C) 繁荣
- D) 智慧
答案:
- B) 苏轼
- B) 高远的志向
- B) 老化和衰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描写。
- 李白《夜泊牛津》:反映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虽然情感基调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友人的怀念。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