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三绝 锦溪》

时间: 2025-01-25 23:06:18

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夸翁子贤。

五百年间异人出,尽将锦绣裹山川。

意思解释

临安三绝 锦溪

原文展示:

楚人休笑沐猴冠,
越俗徒夸翁子贤。
五百年间异人出,
尽将锦绣裹山川。

白话文翻译:

楚国的人们请不要嘲笑像猴子一样的头巾,
越地的人只会空口夸赞自己的贤人。
五百年间,异类人物不断涌现,
他们将美丽的锦绣装饰了山川。

注释:

  • 楚人:指的是楚国的人,常用来形容南方人。
  • 沐猴冠:意为“像猴子一样的帽子”,形容一种滑稽可笑的打扮。
  • 越俗:指的是越地的风俗,强调地方文化的局限性。
  • 翁子:指的是年长的贤人。
  • 五百年间:指长时间的历史变迁。
  • 异人:指与常人不同的人才。
  • 锦绣:指美丽的图案或装饰,这里比喻美丽的自然景观。

典故解析:

该诗涉及到楚国与越国的文化差异,楚国人和越国人之间常有争论与看法。诗中提到的“沐猴冠”是一种比喻,形容一些人表面上装扮得花哨华丽,但实际上并无真才实学。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多数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具有较强的个性化风格。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在临安(今杭州)期间,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文化现象的思考,尤其是对地方风俗的批判和对人才的关注。

诗歌鉴赏:

《锦溪》是一首反映苏轼对人文现象深刻洞察的诗。诗中通过“楚人”和“越俗”的对比,表现出对南方文化的观察与反思,揭示出一种文化自省的视角。苏轼以“沐猴冠”的形象,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表面华丽而内在空虚的人,反映出他对人才的渴望和对表面现象的批判。诗中最后一句“尽将锦绣裹山川”,则升华了诗的意境,将对美的追求与思考提升到自然的高度,展示出苏轼的博大情怀。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既有对时俗的讽刺,也有对美的向往,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楚人休笑沐猴冠:劝告楚国的人们不要嘲笑那些像猴子一样装饰的人,指出这种嘲笑的无意义。
    • 越俗徒夸翁子贤:批评越地的人只会空口夸赞自己的贤人,反映出地方文化的狭隘。
    • 五百年间异人出: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不一样的人才出现,暗示人才的多样性与变化。
    • 尽将锦绣裹山川:表示这些人才为山川大地带来了绚丽的装饰,象征着美的丰盈与自然的和谐。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沐猴冠”比喻为一种华而不实的装扮,突出了诗人对表面现象的讽刺。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反映了苏轼对人才的渴望与对表面现象的深刻批判,同时表现出对自然与美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沐猴冠:象征着表面的华丽与内在的空虚。
  • 翁子: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贤人形象,反映出人们对贤德的追求。
  • 锦绣: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沐猴冠”所指的是什么?

      • A. 头巾
      • B. 书籍
      • C. 田园
      • D. 狮子
    2. “越俗徒夸翁子贤”中的“翁子”指的是什么人?

      • A. 年长的贤人
      • B. 年轻的士子
      • C. 商人
      • D. 农民
    3.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美的向往
      • B. 对人才的渴望
      • C. 对时俗的批判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诗词对比: 比较苏轼的《锦溪》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涉及到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文的思考,但苏轼更侧重于对当下文化现象的批判,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