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 同江韵秋过顾氏园看牡丹》
时间: 2025-01-27 05:5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背石阑低,花幡定,深锁仙云成簇。
凌晨雕玉帔,伫鞓红妆面,弄姿金屋。
醉缬吹烟,清阴涨午,抬举东风娇足。
玉环三生梦,傍吴娃閒馆,伴春幽独。
奈书叶无题,覆杯多恨,鬓丝惊触。
欢游须秉烛。酒边事光景奔轮速。
恼乱是登楼病眼,断水愁心,卷红芳泪波盈掬。
未信青春掷,凭故国鹃声催促。
况零落清平曲。栽买无地,归对庭莎閒绿。
怨吟为谁更续。
白话文翻译:
背靠着低矮的石栏,花幡静止,深深锁住了仙云的簇拥。
清晨,穿着雕刻的玉帔,停留在红妆面前,展现出金屋中的姿态。
醉意轻烟吹拂,清阴在正午时分渐渐升起,抬起娇嫩的东风足。
玉环的梦境如三生幻影,依偎在吴娃的闲馆,陪伴着春日的幽静。
奈何书页上无题,覆杯之时满是怨恨,鬓发轻触间惊起了烦恼。
欢游时光须得点燃蜡烛。酒边的事情如光景奔流而去。
困扰的是登楼的病眼,断水的忧愁,卷起红泪波澜盈掬。
未曾相信青春可以轻易抛掷,凭借故国的杜鹃声来催促。
况且那清平曲已渐渐零落,买下的花卉无处栽种,归来只对庭院中的莎草闲聊。
怨吟又为谁续写呢?
注释:
- 背石阑低:背靠着低矮的石栏。
- 花幡:花的幡帜,象征美丽。
- 仙云:仙境的云彩,形容美景。
- 雕玉帔:雕刻的玉制披风。
- 伫鞓红妆面:停留在穿着红妆的女子面前。
- 醉缬:醉意与彩缕,形容醉酒的状态。
- 玉环:美人的代称,可能指王嫱。
- 吴娃:吴地女子,象征美丽的女子。
- 清平曲:指一种古代乐曲,典雅而清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祖谋,清代诗人,擅长诗歌创作,风格清新,善于描绘美景和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诗人游览顾氏园,观赏牡丹,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借景抒怀,表达对青春易逝、往事难忘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美丽女子和青春时光的感慨。开头描绘了园中花幡的静谧,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仿佛少女在仙境中漫步。紧接着,诗人以“醉缬吹烟”和“清阴涨午”的意象,表达出一种迷离的醉意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玉环三生梦”与“吴娃闲馆”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尤其是与美人相伴的温柔记忆。
然而,诗中隐含的忧愁与惆怅也逐渐浮出水面。诗人通过“奈书叶无题,覆杯多恨”,表达了对往事的遗憾和无奈。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春的无情与岁月的催促让人不禁心生感慨。最后一联“怨吟为谁更续”,则是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追忆,更加深化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背石阑低,花幡定,深锁仙云成簇:描绘了静谧的环境,花幡与云彩的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
- 凌晨雕玉帔,伫鞓红妆面,弄姿金屋:表现了女子的美丽与优雅,象征着青春的娇艳。
- 醉缬吹烟,清阴涨午,抬举东风娇足:醉意与清阴的结合,展现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 玉环三生梦,傍吴娃閒馆,伴春幽独:怀念往昔美好时光,女子的陪伴让人感到温暖。
- 奈书叶无题,覆杯多恨,鬓丝惊触:对往事的追忆与怨恨,结合了个人情感的苦涩。
- 欢游须秉烛。酒边事光景奔轮速:提醒读者珍惜当下,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逝。
- 恼乱是登楼病眼,断水愁心,卷红芳泪波盈掬:表达了内心的忧愁与不安。
- 未信青春掷,凭故国鹃声催促:反思青春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思念。
- 况零落清平曲。栽买无地,归对庭莎閒绿:对理想的失落与现实的无奈。
- 怨吟为谁更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仙女,增添了诗的浪漫色彩。
- 拟人:自然环境与情感之间的交融,使得景物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注重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丽景色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反思,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在深思过往与未来,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阑:象征着稳固与静谧的环境。
- 花幡:美丽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绚烂。
- 玉环:典雅与美丽的化身。
- 吴娃:代表着故乡的美丽女性,寄托了乡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环”象征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一种乐器
C. 一种饮品
D. 一种花卉 -
诗中“欢游须秉烛”意在提醒人们什么? A. 要珍惜当下的时光
B. 要多喝酒
C. 要注意安全
D. 要多看书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哪个方面? A. 战争
B. 青春与时间
C. 旅行
D. 自然景观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美景的沉醉与对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孤独与自我对话。
- 杜甫《春望》:则在描写春天的美景中融入了历史的沧桑感,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