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夕偕宾谷丈泛舟石湖登天镜阁》
时间: 2025-01-11 01:35: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湖浑似镜中过,湖上风光渐绿波。
村鼓不圆烟月冷,寺镫先落水风多。
原知胜地宜耕读,且放新年入啸歌。
净业合从居士证,楞伽清梵夜如何。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的石湖宛如一面明镜,水面波光粼粼,景色愈加青翠。村庄的鼓声未能奏响,烟雾弥漫中月色显得凄冷;寺庙里的灯火早已在水边熄灭,风中传来水波的声音。我知道这胜地适合耕读,但不如让新年的欢声笑语盈盈入耳。净业应与居士共同证道,楞伽的清梵之夜又会是怎样的呢?
注释:
- 浑似镜:形容湖面平静如镜。
- 不圆:村鼓的声音不够清晰,隐喻村庄的宁静。
- 烟月冷:形容夜晚的清冷,笼罩在烟雾之中。
- 寺镫:寺庙中的灯,象征着宁静和修行。
- 净业:清净的事业,指修行和学问。
- 楞伽:指《楞伽经》,是佛教经典之一,涉及深奥的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林,清代诗人,生活于清中期,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慧,博览群书。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民俗生活,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宵佳节,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乘舟游览石湖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自然和人文情怀的热爱,反映了当时社会宁静安逸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石湖夜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与思考。开篇“石湖浑似镜中过”,以“镜”来比喻湖面的平静,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意境。接着,诗人描绘了村庄与寺庙的情景,村鼓声未能响起,烟雾中月色冷清,极具画面感和情感渲染。此时,诗人似乎在思索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哲思。
而后,诗的基调转向积极,提到“耕读”和“啸歌”,表明诗人希望在美好的环境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学问的提升。最后提及“净业”和“楞伽”,则引入了佛教的哲理,表达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深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深思,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湖浑似镜中过:描绘湖面如镜的宁静与美丽。
- 湖上风光渐绿波:湖面上波光粼粼,春意渐浓。
- 村鼓不圆烟月冷:村庄的鼓声不响,夜晚显得冷清。
- 寺镫先落水风多:寺庙的灯火早已熄灭,水边的风声环绕。
- 原知胜地宜耕读:知道此地适合耕读,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
- 且放新年入啸歌:让新年的欢乐歌声流入心间。
- 净业合从居士证:修行和学问应当共同追求。
- 楞伽清梵夜如何:对佛教哲理的思考,询问夜晚的清净与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面比作镜子,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如“村鼓不圆”和“寺镫先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水风”赋予了生命,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修行的追求,体现了和谐自然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湖:象征宁静与和谐。
- 镜:代表清澈与反射内心的平静。
- 村鼓:象征乡村的生活气息和人情。
- 寺镫:象征修行与内心的明灯。
- 楞伽:代表佛教思想的深邃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山川
B. 湖泊
C. 村庄
D. 寺庙 -
诗中提到的“楞伽”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种乐器
C. 一部佛教经典
D. 一种植物 -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意境? A. 夸张
B. 比喻
C. 排比
D. 拟人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感怀,但更强调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苦闷。
- 王维《鹿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情感上更趋向于内心的宁静与哲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与评析》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