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

时间: 2025-01-11 17:02:05

琳宫金碧灿,峻极远尘嚣。

天水空中合,云山望里遥。

一江分两浙,孤塔耸层霄。

会待秋风至,还来看弄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和塔
作者: 韩是升 〔清代〕

琳宫金碧灿,峻极远尘嚣。
天水空中合,云山望里遥。
一江分两浙,孤塔耸层霄。
会待秋风至,还来看弄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六和塔的壮丽景色。琳琅满目的宫殿闪烁着金碧辉煌的光彩,塔高耸入云端,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天与水在空中交融,云与山在远方相望。一条江水将两岸的浙江分开,孤独的塔屹立在高空之中。期待秋风到来时,再次来此观潮。

注释:

  • 琳宫:指华丽的宫殿,形容景色的美丽。
  • 金碧灿:金色和碧绿色的光辉,形容耀眼的景象。
  • 峻极:高耸入云,形容塔的高度。
  • 尘嚣:世俗的喧嚣与烦扰。
  • 天水空中合:天与水在空中似乎融合在一起,形成美丽的景象。
  • 云山望里遥:远处的云与山在望中显得遥远。
  • 一江分两浙:一条江水将浙江的两岸分开。
  • 孤塔耸层霄:孤独的塔高耸入云霄。
  • 会待秋风至:期待秋风来临之时。

典故解析:

六和塔位于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塔,建于南宋时期。它不仅是一座名塔,更是一处风景名胜,象征着杭州的文化与历史。诗中提到的“弄潮”指的是钱塘江潮,潮水壮观,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是升,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关注自然景色,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创作于清代,正值南方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六和塔的壮丽风景,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六和塔》通过对六和塔及周围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开篇两句“琳宫金碧灿,峻极远尘嚣”,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塔的壮丽与远离尘世的宁静,构建出一种超然的意境。接下来的“天水空中合,云山望里遥”,则将视线引向更广阔的天空和远方的山脉,表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

“一江分两浙,孤塔耸层霄”将六和塔置于自然的宏大背景之中,突出了塔的孤傲与高耸,象征着人类智慧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后一句“会待秋风至,还来看弄潮”,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变迁的敏感与对生命的热爱,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宏观的自然描绘,又有细腻的人文关怀,呈现出一种优雅的诗意,彰显了韩是升作为清代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琳宫金碧灿:形容六和塔及周围的景色华丽而璀璨。
  • 峻极远尘嚣:强调塔的高耸,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表现出一种清净和高远。
  • 天水空中合:描绘天与水的交融,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 云山望里遥:通过“云山”表达远方的神秘感,引人遐思。
  • 一江分两浙:强调了地理的分隔,诗人对自然地理的敏感。
  • 孤塔耸层霄:将塔的孤独感与高耸感结合,突出其气势。
  • 会待秋风至: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 还来看弄潮: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琳宫”比喻塔的华丽。
  • 对仗:如“天水空中合,云山望里遥”,展示了工整的对仗。
  • 排比:前两句与后两句的结构相似,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六和塔自然美的赞美,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人世繁华的淡然。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智慧与人文的积淀。
  • :象征着流动与变化,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 云、山:象征着自然的宏伟与神秘,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琳宫金碧灿”中的“琳宫”指的是什么? A. 华丽的宫殿
    B. 一种花
    C. 一种乐器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孤塔”象征了什么? A. 孤独与高远
    B. 富丽堂皇
    C. 破败与衰落
    答案:A

  3. 诗中“会待秋风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未来
    B. 失望与悲伤
    C. 无所谓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望岳》与《六和塔》均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但杜甫的作品更强调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人生态度的反思,而韩是升则更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