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伐桂向芳洲,跨波湾势小。
时爱游人渡,游人在林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湖边景象:有人在芳洲伐桂,轻轻跨越小湾,水波荡漾。时不时有游人渡过小桥,游人在林间嬉戏,尽享自然的乐趣。
注释:
- 伐桂:砍伐桂树,桂树常象征着美好和高雅。
- 芳洲:芳香的洲,是水边的草地或小岛。
- 跨波:跨越水波,这里指的是走过湖面。
- 湾势小:小湾的形势,指湖水的曲折与柔和。
- 游人渡:游人渡过小桥。
- 林杪:林间的高处,指树木的顶部。
典故解析:
“桂”在古代文学中常与美好、理想生活相联系,象征着高洁的人品和理想的追求。诗中提到的“游人”则让人联想到诗人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自然的心态,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圣俞,号白华,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梅尧臣晚年,正值他在闲暇时光中游览湖边,感受自然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声。
诗歌鉴赏:
这首《小桥》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湖边小桥的宁静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的意象如“伐桂”和“游人渡”,不仅传达了自然的美,还反映出一种生活的闲适与愉悦。诗人通过描绘游人渡过小桥的画面,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参与感。小桥在诗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通道,更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表现了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亲近。诗中的“时爱”更增添了一种情感的温度,让人感受到在这个美好环境中的欢愉与满足。整体而言,诗作在简单的描绘中蕴含了深厚的人生哲理,体现了梅尧臣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伐桂向芳洲:开头提到伐桂,传达出一种静谧的田园生活气息,芳洲则暗示着美丽的自然环境。
- 跨波湾势小:跨越小湾,形象地描绘出轻盈的动作,表现出自然环境的轻松和舒适。
- 时爱游人渡:游人渡过小桥,暗示着人与自然的互动,体现出游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享受。
- 游人在林杪:游人在林间嬉戏,描绘出一种生动的自然场景,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活动结合,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的对称结构,增添了音韵的美感。
- 拟人:游人被赋予了生动的情感,使得整个场景更具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象征美好与理想。
- 芳洲:代表自然的美丽。
- 小桥: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象征着连接与沟通。
- 游人:象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伐桂向芳洲”中的“桂”象征什么?
- A. 普通树木
- B. 美好与理想
- C. 生活的艰辛
-
诗中“游人渡”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
- A. 游人对自然的喜爱
- B. 游人对生活的厌倦
- C. 游人的孤独感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梅尧臣的《小桥》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梅尧臣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而王维则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