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论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夜谈论秋天的士人,首先听到水面上传来的笛声。
半空中的凉爽月光下,一个人持酒吹笛,令人心醉。
笛声如同绕过碧云而来,香气从水中嫩藕深处飘散。
在清露弥漫的夜晚相逢,流动的月影浸湿了衣襟。
注释:
- 秋士:指有才德的人,多指士人或文人。
- 水上音:指水面上飘荡的笛声。
- 凉月色:指凉爽的月光。
- 一笛酒人心:一人持酒吹笛,令人心醉。
- 响遏碧云近:笛声如同被碧云阻遏般,显得近在咫尺。
- 香传红藕深:香气从水中红色莲藕的深处散发出来。
- 清露:晨露,象征清新与宁静。
- 流影湿衣襟:月光的倒影流动,浸湿了衣襟。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的“秋”、“月”、“笛”等意象常见于古代诗歌中,体现了孤独与清幽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美景,表达了对士人清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才,晚号洧舟。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擅长诗词、散文,提倡诗歌的个性化和自由化。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追求“诗中有画”的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夜,袁枚在借园中遇到主人闲坐月下吹笛,因而生发的诗情。背景中流露出作者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情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是一首富有秋夜情趣的诗作,袁枚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夜场景。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夜的氛围,首先提到“秋士”,引出主题,随后“水上音”则是笛声的引入,给整首诗增添了音乐的韵味。接下来“凉月色”与“酒人心”的结合,将月光下的独醉情景生动展现,仿佛可以感受到那种醉意朦胧。
诗中“响遏碧云近”的意象,既表现了笛声的悠扬,又仿佛让人感受到离碧云的距离,增强了诗歌的空间感。此外,“香传红藕深”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水中莲藕的香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最后两句“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则将相逢的意境与夜露的清新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友谊氛围。
整首诗通过音乐、自然、友谊三者的结合,展现了袁枚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深情,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夜论秋士:在秋夜的宁静中,谈论秋天的士人,设定了诗的场景。
- 先闻水上音:笛声首先传入耳中,增添了神秘的气氛。
- 半天凉月色:描绘出月光清冷的美感。
- 一笛酒人心:表现了持酒吹笛人的潇洒,突显了诗人心中的羡慕。
- 响遏碧云近:笛声如同阻碍了碧云,表达了音乐的魅力。
- 香传红藕深:香气从水中的红藕中飘散,营造出浓厚的秋意。
- 相逢清露下:在清露的映衬下与友人相逢,意境清新。
- 流影湿衣襟:月光的流动影子浸湿了衣襟,形象生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响遏碧云近”,将笛声比作能阻挡云彩的力量。
- 拟人:赋予笛声情感,仿佛它能影响人心。
- 对仗:全诗行与行之间的对称美,使诗更具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夜美景的赞美,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展现了士人生活的清雅与闲适。
意象分析:
- 秋:象征成熟与思考的季节,富有哲理意义。
- 月:常象征孤独与思念,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 笛声:代表着艺术与情感的结合,增添了诗的音乐性。
- 水与莲:象征清雅与纯净,表现了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秋士”指的是: A. 农民
B. 士人
C. 商人 -
诗中的“清露”意指: A. 雨水
B. 晨露
C. 露珠 -
诗中笛声的描述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与杜甫《月夜忆舍弟》:
- 两首诗都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但袁枚更侧重于音乐与友谊的表现,而杜甫则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袁枚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