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会》

时间: 2025-01-26 23:48:07

击国安危唐上宰,功成身退汉留侯。

二公闲暇开高宴。

九老雍容奉胜流。

共接雅欢恩意洽,不矜崇贵礼容优。

赏心乐事人间盛,岂谓今稀古莫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击国安危唐上宰,
功成身退汉留侯。
二公闲暇开高宴,
九老雍容奉胜流。
共接雅欢恩意洽,
不矜崇贵礼容优。
赏心乐事人间盛,
岂谓今稀古莫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古代贤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成就之后的淡泊名利。诗中提到唐代宰相的责任,汉代的留侯则是隐退的典范。两位公卿在闲暇时开设盛宴,九位老者从容地享受着美好的时光。大家共同分享雅趣,情意融洽,不斤斤计较于地位的高低,礼节的优劣。人间的美好乐事其实并不稀少,怎么能说如今的盛况不如古时?

注释:

  • 击国安危:指的是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 唐上宰:唐代的宰相,象征着政治的高位。
  • 功成身退:指成功后选择隐退,不再追求名利。
  • 汉留侯:指汉代的留侯张良,因帮助刘邦建立汉朝而受到重用,后选择隐退。
  • 二公:指高位的公卿。
  • 九老:指年长的贤者。
  • 雅欢:高雅的欢乐。
  • 恩意洽:感情融洽。
  • 不矜崇贵:不以高贵的身份自居。
  • 赏心乐事:令人愉悦的事情。

典故解析:

  • 唐上宰:唐代的宰相在历史上担任着重要职务,负责国家大事。
  • 汉留侯:张良是汉初的著名谋士,因其智谋被刘邦重用,后期选择隐退,成为隐士的典范,代表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和对名利的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席汝言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创作背景:

《耆英会》创作于宋代,诗人通过描绘高雅的社交场合,表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对名利的看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场高雅的宴会,传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开头两句提到国家的安危与宰相的责任,显示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接着转入宴会场景,诗人通过“二公闲暇开高宴,九老雍容奉胜流”描绘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里的“闲暇”与“高宴”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高位者在繁忙政务之外,也需要享受生活的美好。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宴会的描绘,更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反思。诗中“不矜崇贵礼容优”一句,体现出一种谦和的态度,强调在高雅的社交中,更应重视情感的交流,而非地位的高低。最后两句则以“赏心乐事人间盛”结束,抒发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赞美,表达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击国安危唐上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宰相肩负重任。
    • 功成身退汉留侯:提到隐退的贤者,强调名利之外的选择。
    • 二公闲暇开高宴:描绘高位者在繁忙之余的闲适生活。
    • 九老雍容奉胜流:老者们从容享受生活的情景。
    • 共接雅欢恩意洽: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密与和谐。
    • 不矜崇贵礼容优:反映对身份的淡泊,重视情感。
    • 赏心乐事人间盛: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 岂谓今稀古莫俦:否定当今缺乏盛况的看法。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通过比喻和隐喻,展示出古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围绕“高雅社交”与“名利淡泊”的主题展开,强调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情感的真挚与人际的和谐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 宴会:象征着高雅的社交生活,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的生活方式。
  • 九老:代表年长的智慧与从容,象征着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 :象征着人际关系中的友谊和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汉留侯”指的是谁? A. 司马迁
    B. 张良
    C. 刘备

  2. 诗中“不矜崇贵”的意思是? A. 高傲
    B. 谦和
    C. 自私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享受生活中美好
    C. 国家安危

答案:

  1. B. 张良
  2. B. 谦和
  3. B. 享受生活中美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强调了对人生乐趣的追求。

诗词对比:

  • 《耆英会》《将进酒》
    • 两者都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但《耆英会》更侧重于社交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将进酒》则强调了对人生乐趣的直接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魅力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