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送淮东黎漕趋朝 其一》

时间: 2025-01-22 20:00:51

帘捲红楼拍手看,星轺迅步上鹓鸾。

皇华节下留佳政,玉笋班中作好官。

卿相致身时则易,忠贤得路古来难。

端门待漏东风峭,尚忆屯边铁甲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甲辰送淮东黎漕趋朝 其一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帘捲红楼拍手看,
星轺迅步上鹓鸾。
皇华节下留佳政,
玉笋班中作好官。
卿相致身时则易,
忠贤得路古来难。
端门待漏东风峭,
尚忆屯边铁甲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朋友的场景。诗人看着红楼的帘幕被卷起,忍不住拍手欢呼,看到华丽的车马迅速驶向朝廷。皇帝在节日之际留住了良好的政事,而那些有才能的人在朝中也能成为好官。然而,身为卿相在朝中服务是容易的,而忠义之士获得仕途却是古往今来的难事。诗人回望端门,等待着东风的到来,心中仍记得边境屯驻时的寒冷铁甲。


注释

  • 帘捲红楼:形容红楼的帘子被卷起,显示出热闹的场景。
  • 星轺迅步:星轺指的是华丽的车马,迅速而行。
  • 皇华节:指的是皇帝的节日,通常是庆祝盛典。
  • 玉笋班:比喻优秀的官员,玉笋象征生长迅速而又优秀。
  • 卿相:指的是高官,如宰相。
  • 忠贤得路:忠诚正直的人获得官职的机会。
  • 端门待漏:形容在端门等待,漏指时光的流逝。
  • 屯边:指驻守边疆,形容战士的艰辛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是宋代的一位诗人,身世显赫,曾在朝中担任官职。他的诗歌风格多以清新洒脱、意境深远著称,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甲辰年,诗人送别好友黎漕赴淮东任职,借此机会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对官场、政治的思考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李曾伯的《甲辰送淮东黎漕趋朝 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考的送别诗。开篇以“帘捲红楼拍手看”入诗,描绘了一幅热闹的场景,似乎在表达对即将启程的友人的祝福之意。诗中通过“星轺迅步上鹓鸾”,将送别的场景与华丽的朝廷生活相结合,展现了社会的繁华与官场的荣耀。

但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逐渐转向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通过“卿相致身时则易,忠贤得路古来难”,诗人表达了对权力与忠诚的反思,指出即使在光鲜的表象背后,忠臣贤士的生存与发展依然艰难,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深切感受。

最后两句“端门待漏东风峭,尚忆屯边铁甲寒”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诗人不仅在期待东风的来临,也在回忆自己曾经在边疆的艰辛岁月,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担忧,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帘捲红楼拍手看:诗人兴奋地看着红楼,帘子被卷起,营造出热烈的送别气氛。
  2. 星轺迅步上鹓鸾:华丽的车马迅速出发,象征着友人即将奔赴朝廷。
  3. 皇华节下留佳政:皇帝在节日里施行良好的政治,表明朝廷的繁华。
  4. 玉笋班中作好官:优秀的人才在朝中担任官职,展现出对未来的希望。
  5. 卿相致身时则易:身为高官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相对容易的事情。
  6. 忠贤得路古来难:忠诚正直的人在历史上获得职务却是非常困难的。
  7. 端门待漏东风峭:在端门等待,感到东风的寒冷,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8. 尚忆屯边铁甲寒:回忆起在边疆时的艰难生活,强调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如“卿相致身时则易,忠贤得路古来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玉笋”比喻优秀的人才,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送别友人的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对官场现状的思考,表达了对忠臣贤士在政治中艰难处境的同情与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楼:象征繁华与热闹,代表着朝廷的权力中心。
  • 星轺:华丽的车马,象征着高官的尊贵与荣耀。
  • 东风:象征着希望与变化,代表着未来的期待。
  • 铁甲:象征着边疆的艰辛与战士的荣耀,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曾伯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哪些象征官职的意象?
    A. 红楼
    B. 玉笋
    C. 星轺
    D. 以上都是

  3. 诗人对忠臣贤士的态度是什么?
    A. 轻蔑
    B. 同情
    C. 忽视
    D. 赞美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同样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友情与离别的情感。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描绘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朋友前途的祝福。

诗词对比

《甲辰送淮东黎漕趋朝 其一》 vs. 《送友人》
李曾伯的诗歌更侧重于政治与个人理想的结合,而李白的《送友人》则更加侧重于情感的直接表达,二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曾伯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