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时思王和尚留》
时间: 2025-01-11 10:56: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勉时思王和尚留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白话文翻译
面壁十年,桑下只住一宿。
时间停下便停,走则走;
可以久则久,速度快则快。
我思老子,苦于世俗人,
孤云自适,心如枯木。
在此山中,三年牢落,
禅僧争归,魔鬼伏身。
平常想要安定,
白石清泉正好相配。
我归去时人们会说什么,
难道只是为了好自己而独处?
无论到哪里,巾瓶便是我的家,
何必在江湖中辛苦追逐。
若还飞锡出门,
这瓣香谁来续呢?
如果能住下来,那便最好,
敬以此为上人祝福。
注释
- 面壁:指的是意指修道者的静坐思考,常常被用作禅宗修行的方式。
- 桑下:提到桑树,可能象征着田园生活的安逸。
- 老子:指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强调自然与道。
- 禅衲:指僧侣,尤其是禅宗僧侣。
- 白石清泉:象征着清净、自然的环境,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巾瓶:指代简单的生活必需品,表明一种随性和随处而居的状态。
- 飞锡:指僧侣出门行脚,传教或乞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禅宗思想和诗歌风格著称,常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作者对世俗纷扰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之际,体现了禅宗的哲学思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内心安宁和对世俗纷扰的深刻思考。开篇以“面壁者十年”及“桑下者一宿”对比,展现时间在修行与世俗生活中的不同意义,传达出一种对修行者的崇敬之情。接下来,诗人提到老子的思想,展露了他对自然与道的向往。
全诗中,作者不断回归“时”的概念,强调“时止则止,行则行”,暗示着对人生意义的深思。尤其是“孤云其身心槁木”一句,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越与自我内心的孤独感。
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如“巾瓶到处即为家”,展示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而最后一句“敬以此为上人祝”,更是将这一内心的宁静与对他人的祝福结合,突显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面壁者十年,桑下者一宿:修行者的时间与世俗生活的对比,突出修行的艰辛和短暂的世俗安逸。
- 时止则止,行则行:强调生活的节奏与自我选择,反映出对时间的深刻理解。
- 时思老子苦硬人:提及老子的思想,表现出对人心的苦恼与对自然的追求。
- 孤云其身心槁木:孤独的修行者,内心如枯木般无情,体现出对人世的超脱。
- 三年牢落此山中:强调隔绝世俗,长时间的修行。
- 禅衲争归众魔伏:僧侣们面临的内外挑战,暗示修行的艰难。
- 平时欲定方外交:表达对内心平静与外界和谐的渴望。
- 白石清泉正相属:清净的环境与内心的和谐,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 我归师去人谓何:对他人看法的反思。
- 毋乃欲善其身独:对自我独善的质疑。
- 巾瓶到处即为家:随性而居,代表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
- 何必江湖苦驰逐:质疑追逐名利的必要性。
- 若还飞锡出门去:反思出门传教的意义。
- 此一瓣香谁与续:表达对修行成果的思考与传承。
- 得住且住则为佳:强调当下的珍惜与安住。
- 敬以此为上人祝:以祝福的方式回归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面壁者十年,桑下者一宿”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修行的艰辛与世俗生活的短暂;“孤云其身心槁木”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独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对世俗纷扰的思考,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面壁:象征修行与思考。
- 桑下:象征世俗的安逸与短暂。
- 孤云:象征孤独与自由。
- 白石清泉:象征清净与和谐的生活状态。
- 巾瓶:象征随性与自在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面壁者”指什么?
A. 修道者
B. 农民
C. 商人 -
“白石清泉”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清净的环境
B. 财富
C. 权力 -
诗人对“江湖苦驰逐”的态度是?
A. 赞同
B. 质疑
C. 无所谓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有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与李曾伯的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形成对比。
- 杜甫的《登高》则表现出对国家、社会的忧虑,与李曾伯对个人内心安宁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禅宗与中国文学》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反思,更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激发我们对内心宁静与外部世界的思考。希望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