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山房十首》

时间: 2024-11-11 19:05:51

檐影亭亭日正中,莓苔不扫绝尘踪。

闭门相共蒲团坐,看读华严一卷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檐影亭亭日正中,
莓苔不扫绝尘踪。
闭门相共蒲团坐,
看读华严一卷终。

白话文翻译:

屋檐的影子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苔藓没有被扫除,显得与世无争。
我们关上门,坐在蒲团上,
一起阅读《华严经》直到最后一卷。

注释:

  • 檐影:屋檐的影子。
  • 亭亭:形容影子的形态,清晰而直立。
  • 莓苔:一种生长在潮湿地方的苔藓,象征自然的宁静。
  • 绝尘踪:没有尘土的踪迹,表示隐居的清净。
  • 蒲团:佛教用的坐垫,象征修行和静坐。
  • 华严:指《华严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内容丰富,讲述了宇宙的法理。

典故解析: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强调法界的圆融和众生的平等。在诗中提到该经典,显示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推崇,以及在隐居生活中追求心灵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君房,号东鲁,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文赋,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隐居之时,反映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清幽环境中专心研读佛教经典的心境。诗中表现出的宁静与专注,正是对当时纷扰社会的一种逃避与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隐居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经典的尊重。首联“檐影亭亭日正中”以生动的描绘展现出正午阳光下的宁静,屋檐的影子直立而清晰,似乎暗示着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次联“莓苔不扫绝尘踪”则通过苔藓的生长,体现出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苔藓的存在与世无争,象征着一种心灵上的淡泊与安宁。

后两句“闭门相共蒲团坐,看读华严一卷终”则是诗歌的高潮,诗人和他人共同坐在蒲团上,专心致志地阅读《华严经》,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对佛教经典的阅读,更是对心灵的洗涤和升华。在这一刻,诗人似乎与世隔绝,完全沉浸于佛教智慧的海洋中,体现出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与宁静。

整首诗运用了简练的语言与清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理想追求与心灵的宁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檐影亭亭日正中:描绘出正午时分,屋檐的影子清晰可见,渲染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莓苔不扫绝尘踪:苔藓的自然生长,暗示了对世俗生活的淡泊,隐居生活的宁静。
  3. 闭门相共蒲团坐:关上门,与友人或自己一起坐在蒲团上,体现出一种修行的状态。
  4. 看读华严一卷终:专心阅读佛教经典,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探索与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檐影亭亭”形象地描绘出宁静的环境。
  • 对仗:首联与次联之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 意象:屋檐、苔藓、蒲团等意象,均传达出一种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宁静中追求心灵的充实。诗人通过描绘清静的环境和佛教经典的阅读,表达了对内心平和与智慧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檐影:象征宁静与安详。
  • 莓苔:代表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
  • 蒲团:象征修行、内心的专注与宁静。
  • 华严:象征智慧与哲思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经典是哪一部?

    • A. 《道德经》
    • B. 《华严经》
    • C. 《论语》
  2. “莓苔不扫绝尘踪”中,苔藓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生活的繁荣
    • B. 自然的宁静
    • C. 追求财富
  3. 诗人坐在哪里进行阅读?

    • A. 桌子上
    • B. 蒲团上
    • C. 地上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比较李曾伯的《宜兴山房十首》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隐居的生活,但王维更多地融入了山水自然的意象,而李曾伯则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宁静。李曾伯的诗更侧重于对佛教文化的思考,而王维则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哲理的思索。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佛教经典导读》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曾伯的《宜兴山房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