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年来世路转蹉跎,正大中庸论愈多。
出本无心归亦好,何须胸次自干戈。
白话文翻译:
近年来,世事变迁,人生道路愈加曲折,而关于中庸之道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既然出发时无心,那么归来也无妨,何必在心底里自相残杀呢?
注释:
- 年来:近来,近年来。
- 世路:指人生道路或社会环境。
- 转蹉跎:转变为蹉跎,意指人生路途的曲折和无奈。
- 正大中庸:讲求中庸之道,强调平和、均衡的处世态度。
- 出本无心:出发时没有特定的追求或目的。
- 归亦好:回归也好,表明一种随和的态度。
- 胸次自干戈:心中自相争斗,指内心的纷争与不安。
典故解析:
- 中庸:源自《中庸》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正平和的处世之道。
- 干戈:古代兵器,常用以比喻战争或争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祖俭,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立思考而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和对个人情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中庸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纷繁世界的一种反思和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慈溪龙虎轩偶成》是吕祖俭对人生及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对于中庸哲学的认同和内心的宁静。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曲折的感慨,以及对纷争的反思。
诗的开篇“年来世路转蹉跎”直指人生的艰辛与无奈,表达了对时局变迁的无奈感。接下来的“正大中庸论愈多”则点明了在这样动荡的时代,关于中庸之道的讨论愈发重要,反映出人们对和谐与平衡的向往。诗人似乎在提醒人们,心中若无争斗,自然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最后两句“出本无心归亦好,何须胸次自干戈”则是对内心的反思与自省,表明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豁达。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只要心中保持宁静,便能从容面对,这种内心的和谐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吕祖俭独立深邃的思想,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年来世路转蹉跎:近年来,世事变迁,人生道路愈加曲折,表现出诗人对社会变化的无奈感。
- 正大中庸论愈多:中庸之道的讨论越来越频繁,反映出人们对平和生活的渴望。
- 出本无心归亦好:出发时没有特定的目标,回归也无妨,表现出诗人的随和态度。
- 何须胸次自干戈:内心之间不必争斗,强调心态的平和与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出本无心”与“归亦好”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人生比作路,形象地表达出人生的曲折与艰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中庸与内心的和谐,提倡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反映了一种哲学思考和生活智慧。
意象分析:
- 世路:象征人生经历,代表了人生的曲折与挑战。
- 中庸:象征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强调平和与均衡。
- 干戈:象征内心的纷争与冲突,反映出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中庸”指的是什么?
- A. 追求极端
- B. 平和均衡的处世态度
- C. 激烈的争斗
-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
- A. 消极
- B. 随和
- C. 争斗
-
“出本无心归亦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哲学?
- A. 追求功名
- B. 随遇而安
- C. 不屈不挠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纷扰的反思。
- 王维《山居秋暝》:传达出一种自然与内心和谐的思想。
诗词对比:
- 吕祖俭《慈溪龙虎轩偶成》与苏轼《赤壁赋》:两者都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但吕诗更侧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而苏轼则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人生哲理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庸》解读
- 吕祖俭生平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