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中闻子规
关路草凄凄,枫林杜宇啼。
思深湘岸曲,声断郢云西。
故国春归尽,他乡客去迷。
凄凉听渐近,疲马亦长嘶。
白话文翻译:
在荒凉的道路旁,草木显得凄凉,枫树林中,杜鹃鸟在悲鸣。
思绪在湘水岸边深沉,鸟鸣声断绝在郢城的西边。
故乡的春天已经逝去,在他乡的我感到迷惘。
凄凉的情景逐渐逼近,连疲倦的马儿也在长声嘶鸣。
注释:
- 关路:指边远的道路。
- 草凄凄:形容草木凋零,生机萧条。
- 杜宇:杜鹃鸟,常常在春末夏初啼叫,寓意离别和悲伤。
- 思深:思绪沉重,感情深厚。
- 湘岸曲:指湘江的曲折水岸,充满柔情与思念。
- 郢云西:郢城在今天的湖北省,古时为楚国的都城,暗示故乡的远离。
- 他乡:指异乡,表示作者身在他处,思念故乡。
- 疲马:形容旅途的艰辛与劳累,马儿因疲惫而长声嘶鸣。
典故解析:
- 杜鹃啼血:杜鹃鸟在古代常被视为思乡和离别的象征,诗中提到的“杜宇”即是杜鹃,寓意作者的思乡之情。
- 郢:古代楚国的城市,代表着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逝去春天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恭,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善用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身处他乡之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明代社会动荡,诗人在外漂泊,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忧伤与怀念。
诗歌鉴赏:
《客中闻子规》是一首浓厚的思乡之作,诗中通过描绘荒凉的自然景象和鸟鸣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开篇“关路草凄凄”便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氛围,草木凋零,似乎与作者的心境相呼应。接着提到“枫林杜宇啼”,引入了杜鹃鸟的哀鸣,进一步深化了思乡之情。诗人在湘江岸边的思念情绪愈发加深,伴随“声断郢云西”,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失落。
后半部分“故国春归尽”,表达了对故乡春天的怀念,似乎在说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已无处可寄。最后两句“凄凉听渐近,疲马亦长嘶”,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凄凉,也暗示了旅途的疲惫与心灵的煎熬。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关路草凄凄:描绘了在偏远道路上的荒凉景象,暗示着作者的孤独。
- 枫林杜宇啼:枫树林中的杜鹃鸟啼叫,增添了悲凉的气氛,杜鹃鸟常被视为哀伤的象征。
- 思深湘岸曲:在湘江的曲岸边,思绪沉重,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声断郢云西:鸟鸣声在郢城的西边断绝,暗示着与故乡的隔绝和思念的无奈。
- 故国春归尽:故乡的春天已逝,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失去春天意味着失去了希望。
- 他乡客去迷:身在他乡的作者感到迷惘与无助。
- 凄凉听渐近:凄凉的情景愈发靠近,表现了内心的孤寂。
- 疲马亦长嘶:疲惫的马儿发出长鸣,象征着旅途的辛劳与心灵的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的描绘比喻内心的感受,草木的凋零与旅途的孤独相映成趣。
- 拟人:将马儿的嘶鸣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意的表达。
- 对仗:如“声断郢云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起伏的感慨,蕴含着深厚的乡愁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杜鹃:象征思念与离别,常与忧伤相联系。
- 草木: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反映出诗人的情感状态。
- 春天:象征希望与生机,失去春天意味着失去希望。
- 马:象征旅途的艰辛,疲惫的马儿反映了作者的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杜宇”指的是哪种鸟? A. 燕子
B. 杜鹃
C. 鹰
D. 燕雀 -
诗中的“关路草凄凄”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孤独
C. 快乐
D. 愤怒 -
“声断郢云西”中提到的“郢”是指哪个地方?
A. 长江
B. 湘江
C. 广州
D. 湖北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 《登高》(杜甫):反映了诗人身处他乡的孤独感。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客中闻子规》均涉及思乡情感,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情绪。杜甫更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而王恭则侧重于对故乡的怀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恭年谱》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