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峰别王汾仲》
时间: 2025-01-26 01:13: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摇落乡心属暮秋,王郎真合古人求。
终宵对月烧茶灶,竟日临江上酒楼。
雁外山低黄叶路,日边帆去白蘋洲。
江流漠漠天如水,图画何曾尽别愁。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秋天的黄昏,我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王郎真是符合古人的理想追求。
整夜对着明月,烧着茶灶,整天在江边的酒楼里喝酒。
雁群飞过,山影低矮,黄叶铺成的道路上,日头下的帆船驶向白蘋洲。
江水浩淼,天色如水一般,画卷中何曾能尽诉我的别愁?
注释:
- 摇落:指树叶的飘落,也暗示思乡之情的加重。
- 乡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王郎:指朋友王汾仲,古代常用“郎”字称呼朋友或知己。
- 古人求:古人所追求的理想,表达对古代士人理想的向往。
- 终宵:整夜。
- 对月:面对明月,暗示孤独的心情。
- 茶灶:用来烧水泡茶的灶台,象征安静的生活。
- 临江:在江边,描绘出一幅江边景象。
- 白蘋洲:指洲上的白蘋草,象征宁静的自然美。
- 江流漠漠:江水浩渺的样子,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
- 别愁:离别的愁苦,贯穿整首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昌祚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抒情诗作而闻名。其风格多为细腻而富有情感,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天,正值诗人与朋友王汾仲别离之际,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离别时内心的复杂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黄昏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乡土和朋友的深切怀念。开篇“摇落乡心属暮秋”,直接点明了时令与情感的结合。秋天象征着生命的衰退和离别,诗人在此时更能感受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接着,诗人描绘了与友人王郎的相处,表现了古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出浓厚的文人情怀。
整首诗在意象上极为丰富,诗人通过“终宵对月烧茶灶”和“竟日临江上酒楼”的对比,表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白天的热闹,象征着生活的多样性和人内心的孤独。雁外山低、黄叶路等意象则加深了秋天的意境,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最后两句“江流漠漠天如水,图画何曾尽别愁”,将自然与情感结合得淋漓尽致,江水浩渺,天色如水,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似乎画卷中的一切都无法描绘出内心的别愁。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摇落乡心属暮秋:写秋天的景象与思乡之情,秋天的到来使得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 王郎真合古人求:表现出对朋友的赞美,王郎的理想与古人追求相合。
- 终宵对月烧茶灶:描绘了诗人夜晚的独处,透出孤独感。
- 竟日临江上酒楼:白天在酒楼饮酒,形成了对比,表现出生活的多元。
- 雁外山低黄叶路:描绘秋天的景色,增强了离别的意境。
- 日边帆去白蘋洲:自然景象的描写,流露出诗人的乡愁。
- 江流漠漠天如水:景象的描绘,象征着情感的浩渺。
- 图画何曾尽别愁:最后一句强化了主题,表达了内心的愁苦无法尽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比作天,增强了情感的浓厚。
- 对仗:如“终宵对月”和“竟日临江”,形成了句式的美感。
- 意象: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雁、山、叶、江等,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愁苦。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乡心:象征思乡之情。
- 秋:标志着离别、衰退与思念。
- 明月:常用的抒情意象,代表孤独与思念。
- 江水:象征浩渺的情感与思绪的流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李昌祚
- C) 杜甫
-
诗中“雁外山低黄叶路”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
- B) 夏
- C) 秋
-
“终宵对月烧茶灶”中的“对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热闹
- B) 孤独
- C) 快乐
答案:
- B) 李昌祚
- C) 秋
-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自华的《秋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昌祚的《鲁峰别王汾仲》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均以自然景物表达思乡情怀,但前者更加侧重于离别与乡愁,后者则更注重描绘山水的宁静与美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