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宝盖山深原寺
净地来何晚,春风事几慵。
落花深一寺,流水住孤松。
岸断山光绿,墙回月色浓。
天津桥上老,岂识此龙钟。
白话文翻译:
这片净土何时才能来到呢?春风吹来,让人懒懒散散。
落花在这座深山寺院中纷纷飘落,流水在孤松旁静静流淌。
岸边的山光一片翠绿,墙角的月色显得格外浓郁。
天津桥上的老人,怎能识得这龙钟般的景致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净地:指净土,通常是指佛教中的极乐世界,象征着清净、安宁的地方。
- 春风事几慵:春风吹来,令人感到懒散。
- 落花深一寺:落花纷飞,沉淀在这座深山寺院中。
- 流水住孤松:流水静静地流淌在孤独的松树旁。
- 岸断山光绿:岸边的景色被山光映衬得一片绿意盎然。
- 墙回月色浓:墙角的月光显得格外浓厚。
- 天津桥上老:指天津桥上年老的行人。
- 岂识此龙钟:岂能识得这如龙钟般的美景。
典故解析:
“龙钟”可理解为苍老、沧桑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古老的景象或是一个人年老体衰。诗中提到的“天津桥”可能是指具体的桥梁,也可以是象征着连接的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黄中,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诗词创作上颇具才华,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写山水景物,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游览宝盖山深原寺时,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在春天的氛围中,诗人将自然美与内心感受结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对美好景象的珍惜。
诗歌鉴赏:
《游宝盖山深原寺》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第一句中,“净地来何晚”直接勾勒出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渴望,仿佛在问何时才能抵达心中那片净土。接着“春风事几慵”则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慵懒,反映出春日的温暖让人忘却了世俗的纷扰,沉醉于自然的怀抱中。
“落花深一寺,流水住孤松”通过“落花”和“流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空灵的氛围,诗人似乎在感叹时间的流逝,花落水流,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短暂。岸边的山光和墙角的月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展示出自然之美的浓郁和深邃。
最后两句则转向对老人的描写,诗人通过“天津桥上老”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时光的流逝和对美好景象的无奈与遗憾。整首诗在意象交融、情感真挚的表现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思的深刻理解,读来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净地来何晚:表达对理想和美好境界的渴望。
- 春风事几慵:春风带来的慵懒,反映出一种休闲的心态。
- 落花深一寺:落花的美景与深山寺院的宁静相结合。
- 流水住孤松:流水静静流淌,衬托出孤独的松树。
- 岸断山光绿:岸边的青翠山光,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墙回月色浓:墙角的月光显得浓郁,营造出夜晚的静谧。
- 天津桥上老:桥上的老人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岂识此龙钟:老人对这美景的无知,表现出对生活的淡漠。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流水住孤松”中,流水与松树的结合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意境;而“岸断山光绿”则通过对比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珍惜,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净地:象征理想境界,代表内心的渴望。
- 春风:象征温暖与慵懒的生活状态。
- 落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静谧的氛围。
- 孤松:象征独立与坚韧。
- 山光:象征自然的生机与美好。
- 月色:象征宁静与深刻的内心感受。
- 天津桥:象征时光与人生的交汇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生活的繁忙
B. 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思
C. 对权力的追求
D. 对名利的渴望 -
“净地来何晚”的意思是? A. 生活的无奈
B. 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现实的逃避 -
诗中提到的“天津桥”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好
B. 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交汇
C. 财富的象征
D. 朋友的聚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李黄中的诗更具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自然环境的静谧与和谐。两首诗在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李黄中的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