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时间: 2025-01-23 09:22: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虾蟆欲吃月,保护常教圆。
心明外不察,月向怀中圆。
罗帏若不卷,谁道中无人。
牢性情急,累居幕府,
主人多不容,同列有谗之者,
与之诗,见语林魁形下方天顶亚,
二十四寸窗中月。
牢年六岁,母俾就学,
误入人家,乃父友也。
方弹棋,戏以局为题,
命俾赋之,牢应声而作,
见纪事。
白话文翻译:
一只蛤蟆想要吃月亮,常常教导它要圆满。
心中明亮却对外界不察,月亮在怀中显得更加圆。
如果罗帷不卷起,谁又能说这里没有人?
我的性情急躁,常年在幕府中居住,
主人多半不容我,同僚中有谗言之人,
写作时,看到语林的魁首在天顶下,
二十四寸的窗户里映出月亮。
我六岁时,母亲让我去上学,
误入了一个人家,正是我父亲的朋友。
那时正弹棋,戏称局面为题,
让我作诗,我应声而作,
见到这段往事。
注释:
- 虾蟆:指蛤蟆,古代诗词中常用作意象。
- 保护常教圆:保护和教导它要追求圆满。
- 罗帏:指帷帐,古时用于遮挡的布帘。
- 牢性情急:指作者性格急躁。
- 幕府:指官府或朝廷,作者身居其中。
- 谗之者:指说坏话的人。
- 二十四寸窗中月:比喻诗人在小窗中看到的月亮,象征着局限与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牢,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感,富有哲理和思考,尤其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描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年少时,正值其求学阶段,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思索,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虾蟆欲吃月”开篇,借用蛤蟆的视角,展现了对月亮的渴望,象征着人们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诗中提到“心明外不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明亮与外界的模糊,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时常常忽视了身边的现实。接着,提及“罗帏若不卷,谁道中无人”,暗示了内心与外界的隔阂,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诗中描绘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挣扎,尤其是“牢性情急,累居幕府”一句,展现了作者在官场中的不如意,以及对同僚的猜忌和隐忧。最后的回忆部分,表现出对童年和学习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经历的偶然性和复杂性。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揭示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虾蟆欲吃月:象征对理想的渴望。
- 保护常教圆:强调追求圆满的过程。
- 心明外不察:内心明亮却对现实不敏感。
- 月向怀中圆:表现内心的满足与渴望的矛盾。
- 罗帏若不卷:意象的孤独感。
- 主人多不容:对现实的不满和孤立。
- 同列有谗之者: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 与之诗,见语林魁形下方天顶亚:对诗歌的赞美与羡慕。
- 二十四寸窗中月:局限中的美好。
- 牢年六岁:回忆童年。
- 方弹棋:生活的随意和游戏。
- 命俾赋之:表现了年轻时的天真和才华。
- 见纪事:对往事的追忆与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虾蟆欲吃月”比喻人对理想的追求。
- 拟人:将蛤蟆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心明外不察”,展现出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同时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孤独,以及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展现了一种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虾蟆:象征渴望与追求。
- 月亮:理想与美好的象征。
- 罗帏:内心的孤独与隔绝。
- 窗户:局限与视野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虾蟆欲吃月”中的“虾蟆”象征什么?
- A. 理想
- B. 现实
- C. 孤独
- D. 友谊
-
“心明外不察”指的是什么?
- A. 内心明亮却对外界无知
- B. 外界明亮却内心黑暗
- C. 同时明亮
- D. 不明亮
-
牢性情急,意指?
- A. 性情温和
- B. 性情急躁
- C. 与人和谐相处
- D. 喜爱安静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本诗相似,都是对月亮的思考与情感的寄托,但李白更侧重于思乡情绪,而杨牢则更多地反映了人生的感悟与思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注释》
- 《唐代诗人传记》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