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灵武令狐校书
作者: 马戴 〔唐代〕
北风吹别思,落月度关河。
树隐流沙短,山平近塞多。
雁池戎马饮,雕帐戍人过。
莫虑行军苦,华夷道正和。
白话文翻译
北风送来离别的思绪,落月照过关隘与河流。
树木隐藏了流沙的短暂,平坦的山丘靠近边塞。
大雁在池塘里饮水,雕帐篷下戍守的人经过。
不要担心行军的艰苦,华夏与夷族的道路正在畅通。
注释
字词注释
- 北风:寒冷的北风,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 落月:指月亮落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情绪。
- 关河:关隘与河流,指代边境地区。
- 树隐流沙:树木掩映着流动的沙子,暗示环境的变化与不稳定。
- 雁池:大雁聚集的池塘,象征战争中的士兵。
- 戍人:守卫的人,指驻守边防的士兵。
- 华夷:华夏与夷族,代表中原文化与外族的关系。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著名典故,但通过描绘北风、月落等自然意象,以及描绘边疆生活,表达了离别情感与对军旅生活的理解,反映了唐代对边疆士兵的关注与同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边塞生活,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边塞,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军旅生活的理解与慰问。唐代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时代,边疆战事频繁,士兵常常面临艰苦的生活,诗中传达了对他们的关心。
诗歌鉴赏
《别灵武令狐校书》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边塞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事的描绘,表达了离别时的思绪与对友人的关怀。全诗以北风、落月、树木、山丘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边塞图景,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感人的氛围。
诗的开头,北风与落月交织在一起,带出了离别的惆怅。接着,通过“树隐流沙”和“山平近塞多”描绘出一种静谧的边疆生活,显现出自然环境对人情的影响。尤其是“雁池戎马饮,雕帐戍人过”两句,写出了士兵在边疆的生活状态,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现了边塞生活的艰难与孤独。
最后两句则给予了士兵们一种安慰与鼓励,强调“莫虑行军苦”,传达了对士兵的理解与支持,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体现了诗人对华夷关系的希望与信心。
整首诗在情感的张力与自然的描绘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勇敢态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风吹别思:北风吹来离别的愁思,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落月度关河:落下的月亮照过关隘与河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
- 树隐流沙短:树木隐蔽着短暂的流沙,暗示生命的短暂与环境的变化。
- 山平近塞多:山地平坦,靠近边塞,描绘出边境的地理特征。
- 雁池戎马饮:大雁聚集的池塘,士兵在此饮水,展现出战争的氛围。
- 雕帐戍人过:守卫的士兵经过雕刻的帐篷,描绘出边防的生活场景。
- 莫虑行军苦:不要担心行军的艰辛,给予士兵鼓励与支持。
- 华夷道正和:华夏与外族的道路正在和谐,表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北风”与“落月”象征离别与思念,营造情感氛围。
- 对仗:如“树隐流沙短,山平近塞多”,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象与人事的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离别的思绪与边疆生活展开,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士兵的关怀,同时反映了唐代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风:象征离别和孤独。
- 落月: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不舍。
- 树、沙:自然环境的变化,暗示生命的无常。
- 雁、戎马:战争的象征,代表士兵的生活状态。
- 雕帐:边防的象征,体现士兵的辛劳与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北风”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离别与孤独
B. 战争的号角
C. 自然的变化 -
诗中提到的“华夷”代表了哪两种文化?
A. 华夏与外族
B. 汉族与少数民族
C. 中原与西域 -
“莫虑行军苦”这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A. 不要担心辛苦
B. 应该勇敢面对
C. 要有信心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的壮丽与情感。
- 高适《别董大》:表达离别与对朋友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马戴《别灵武令狐校书》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边疆的景色,但马戴更多关注于离别的情感,而王之涣则强调壮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
- 《唐代诗人传》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背景与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