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首》
时间: 2025-01-22 10:11: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书慕圣贤,禔躬凛苍昊。世事重且艰,一一萦怀抱。白日忽西颓,山枯山木槁,鲁阳漫挥戈,杞国忧如捣。人或诿气数,我独伤伦道,海羽知左口右御石,冥魂能结草。昂藏美衣冠,岂忍同屠保。成改难逆料,死生任常造。天心倘未厌,努力书勋考。
白话文翻译:
我读书仰慕圣贤,恭敬地依托苍天。世事重且艰难,心中总是挂念。白天忽然西沉,山川枯竭树木枯萎。鲁阳的战士随意挥戈,杞国的忧虑如同捣蒜。有人将命运归咎于天,我却独自悲伤人伦道德。海中的鱼鸟知道方向,冥冥之中能结草为人。身着华美的衣冠,岂能忍心与屠夫为伍。成事的变化难以逆料,生死都是常有之事。假如上天还未厌倦,努力书写勋业与功考。
注释:
- 禔(tí):恭敬地、恭谨地。
- 苍昊:指广阔的天空。
- 一一:逐一,表示一件件事情。
- 颓:倾斜、下沉。
- 漫:随意、无所顾忌。
- 杞国:古代的杞国,常用以象征忧虑和悲伤。
- 冥魂:指阴间的灵魂。
- 昂藏:指高昂、气宇轩昂。
- 屠保:与屠夫为伍,指不愿同流合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名扬,宋代诗人,其作品常表达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对现实的忧虑。
创作背景:
《咏史二首》创作于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表达了对人伦道德的关注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阅读经典和仰慕圣贤为起点,展现了诗人对于人伦道德的追求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首联“读书慕圣贤”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也暗示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以“白日忽西颓”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无情,山枯木槁则暗示着自然和历史的衰败,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悲伤与不安。
“鲁阳漫挥戈,杞国忧如捣”则通过历史典故展示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鲁阳是指古代的鲁国,象征着忠臣义士的豪情;而杞国则是古代的小国,常被用作愁苦的象征,诗人在此以史为鉴,表现出对当下社会动荡的忧虑。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反思命运与人伦,表达了即使面对命运的不公,他依然坚持道德和良知的立场。“成改难逆料,死生任常造”,这两句道出了对命运无奈的接受,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表明只要努力,仍有机会书写辉煌的历程。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沉思与人伦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的深刻认识,表现出一种儒家士人的悲悯情怀与担当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读书慕圣贤”: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圣贤的向往。
- “禔躬凛苍昊”:恭敬地面对广阔的天空,体现了诗人的谦卑与敬畏。
- “世事重且艰”:世事繁重而艰难,暗示社会的复杂与困扰。
- “一一萦怀抱”:心中挂念的事情逐一浮现。
- “白日忽西颓”:时间的流逝,白天似乎在瞬间消逝。
- “山枯山木槁”:自然的凋零,象征着历史的衰败。
- “鲁阳漫挥戈”:以鲁国士人自豪,但又感到无奈。
- “杞国忧如捣”:杞国的忧虑与愁苦不断叠加。
- “人或诿气数”:有人将命运归咎于外,自己不愿如此。
- “我独伤伦道”:独自感到人伦道德的悲哀。
- “海羽知左口右御石”:海中的生物了解方向,象征智慧。
- “冥魂能结草”:冥冥之中,灵魂能有寄托。
- “昂藏美衣冠”:身着华美衣冠,高昂气宇。
- “岂忍同屠保”:怎能与屠夫为伍,表现对道德的坚持。
- “成改难逆料”:成事之变化难以预料。
- “死生任常造”:生死皆是常态,接受命运的安排。
- “天心倘未厌”:若上天尚未厌倦。
- “努力书勋考”:努力去书写自己的功业与历史。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如“白日忽西颓”)比喻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海羽知左口右御石”中左右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象征:鲁阳与杞国分别象征着忠义与忧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思,体现了对人伦道德的追求与对社会现况的忧虑,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带来无奈感。
- 山枯木槁:自然的凋零,暗示历史的衰败与社会的困境。
- 鲁阳:忠臣义士的象征,代表着理想与信念。
- 杞国:忧愁与悲伤的象征,反映社会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鲁阳”代表什么?
- A. 忠臣义士
- B. 叛徒
- C. 商人
- D. 平民
-
“白日忽西颓”的意思是什么?
- A. 白天长久
- B. 时间流逝
- C. 夜晚来临
- D. 明亮的阳光
-
诗人对命运的态度是?
- A. 绝望
- B. 无所谓
- C. 接受且努力
- D. 逃避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与历史的忧虑,但杜甫更侧重于现实社会的苦难。
- 《庐山谣》:李白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表达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与吴名扬的追求道德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